一杯咖啡,如何“唤醒”一座村庄?
烤炉里的面包散发着麦香,咖啡的热气与荷塘的清风交织,露台上游客的浅笑低语应和着舒缓的民谣……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夷陵区龙泉镇香烟寺村一家咖啡屋“火”了。乡村新业态的出现,让这座传统村落人气重新聚拢。这家名为“好好小院”的咖啡屋,假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驱车前来“打卡”,8天时间累计揽客650余人次。
新业态注入新活力,乡村庭院变身“解压空间”
“在小红书上刷到的,感觉环境很温馨,就想来放松一下。”10月12日,从伍家岗区专程驱车30分钟赶来的游客赵秋丽,正和朋友在“好好小院”庭院里惬意地聊天。
她告诉记者,这里吸引她的不仅是现烤的面包和手磨咖啡,更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轻松氛围。和赵秋丽一样,如今的年轻人,正将目光投向乡村,寻找释放压力的出口。而“好好小院”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好好小院”负责人赵晟竣介绍,咖啡屋将闲置农房改造,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咖啡+烘焙”模式,将传统的乡村庭院变成融合了现代审美与乡村休闲的“解压空间”。
今年“十一”一上线,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目的地。游客高玲俐就是寻着社交媒体的足迹前来打卡的,“这里很安静,来的又都是同龄人,能找到共鸣。”
从被动返乡到主动深耕,新青年描绘新蓝图
今年32岁的赵晟竣是一名海归学子,曾在国外求学多年。大学毕业后,赵晟竣并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家乡香烟寺村。
对此,他身边的朋友都非常不解,“别人都往外跑,你为什么还要回来?”这是赵晟竣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曾是其母亲徐萍最大的困惑。
“刚开始内心是不支持的,返乡创业困难多,村里平时见到的都是老人,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徐萍表示。
然而,赵晟竣有着自己的“商业经”。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生活的他发现,一到假期,年轻人更喜欢远离城市,往户外跑、往乡村跑。
因此,他看到了乡村闲置资源背后巨大的潜力,“我的家乡也很美,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都已完善,为什么不能把这份美好分享出去?”
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赵晟竣将自家闲置的院落重新装修,打造了一个供年轻人娱乐聚会的“咖啡+烘焙+休闲”的“第三生活空间”,“我想做的是长期主义,构建一个慢生活圈子。”
赵晟竣坦言,盈利是理想的“面包”,而理想本身,则是想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回到乡村。“我先来打造一个基础,希望能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人发现乡村的发展潜力。”
从“一处火”到“一片红”,新场景撬动新可能
赵晟竣的小店,带来的不仅是人流,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假期,很多城里的帅哥美女来打卡,感觉村子一下子就有了活力!”徐萍态度的转变,折射出新业态对乡村的带动作用。
村里的新鲜事物不仅吸引着外来者,更让村民看到了乡村的更多可能,赵晟竣表示,村里甚至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来买面包。
一个“网红”咖啡屋正在撬动更广阔的空间。赵晟竣表示,今后将围绕“第三生活空间”,打造陶艺、扎染、草坪音乐集市等新业态新场景,通过“场景+内容+消费”的模式,将“好好小院”升级为一个乡村平台,带动周边农副产品的销售,让“流量”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强大推动力。
年轻人是乡村发展的主力军。随着高铁时代呼啸而至,交通的便利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龙泉正全力吸引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探索更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三峡日报记者 张亮红 谭强明 通讯员 刘睿 王锶桐
记者手记
返乡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当咖啡的醇香飘入乡村的荷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新业态的“破土”,更是一场城乡价值的双向奔赴。
夷陵区龙泉镇香烟寺村的“好好小院”,是观察这一变化的窗口。返乡青年赵晟竣,用“咖啡+烘焙”的时尚语言,将闲置农房“翻译”成都市青年向往的“解压空间”。他成功的背后是日趋完善的乡村道路、网络等“硬基础”,更是新一代青年价值观与消费观念迭代的“软环境”。现代乡愁不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高品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建构。
这杯“咖啡”打破了“乡村=农业+老人”的固化印象,让村民们亲眼看到,文化、创意与现代消费,同样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从“一处火”到“一片红”,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引路人,用微小创新点燃燎原星火。
当然,将网红效应转化为可持续的“大流量”“正能量”,考验着经营者的智慧,也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如何,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回到故土,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内生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