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横扫六国却漏了一个 ,直到秦二世才灭亡,一统天下是误解?
大家从历史课本里都知道,秦始皇把六国扫平,建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算是开启了大一统的时代。但要是翻更细的史料就会发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六国的军队都打服了之后,天下还剩一个诸侯国没被划进秦国版图。
这个被漏掉的诸侯国,直接打破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固有印象,也让那段历史多了些值得琢磨的细节。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历史上打仗最频繁的阶段之一。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各自攥着兵权,为了抢土地、抢人口,大小仗就没停过。
那时候的老百姓,既要交很重的赋税,还得被逼着去当兵,经常遇到父子死在外面,兄弟死在家里的惨事,心里早就盼着天下能统一了。
这时候的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慢慢强了起来。商鞅取消了世袭的特权,鼓励种地和打仗,还推行郡县制,让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涨了一大截。到秦昭襄王的时候,秦国已经通过长平之战把赵国打败了,东方六国里最能打的对手就这么被削弱了。
其他六个国家,有的内部争权夺利没停过,有的在战略上犯了错,实力一天不如一天。
齐国曾经因为五国一起打它,之后就再也没缓过来;楚国跟秦国打了好几次,丢了大片土地;韩、魏、燕三个国家本来国力就弱,只能在大国之间苟着求生存。表面上看,秦国统一六国好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历史的走向往往会有意外的转折。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派大军先后把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灭了,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军事上的征服。之后他还搞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他取消了分封制,在全国设了36个郡,每个郡下面再设县,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把权力都攥在自己手里。
经济上,他统一了度量衡,规定全国用一样的重量、长度和容量标准,同时还统一了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当成全国通用的钱,解决了各地做生意时货币不一样的麻烦。
文化上,他统一了文字,把秦国的小篆当成标准字体,废除了六国不一样的字体,让朝廷的命令能顺利传到全国,也方便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些措施被后来的人广泛认可,成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重要依据。但《史记・卫康叔世家》里写得很清楚:“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
这说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的时候,卫国还存在,一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把卫君角贬为普通百姓,卫国才彻底没了。
卫国能在秦国眼皮子底下活下去,跟它的政治定位有关系。战国中期,卫国因为国力弱,主动向秦国低头,成了秦国的附庸国。
卫国的国君放弃了“公”“侯”之类的爵位,改成叫“君”,在外交上完全听秦国的安排,从来不参与其他诸侯国反对秦国的活动。
对秦始皇来说,卫国已经没能力反抗了,留着它既不会威胁到秦国的统治,还能向天下人展示秦国不会随便灭了别人祖宗祭祀的宽容态度,减少其他地方反抗的情绪。
从文化角度看,卫国是西周初年就分封的诸侯国,传承了周文化的精髓。孔子曾经多次去卫国游历,儒家思想在卫国有很深的根基。
卫国还出了商鞅、吕不韦这些对秦国发展影响很大的人,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吕不韦辅佐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可能对卫国的文化有点认同感,留着卫国相当于保留了一部分周文化的传承,这对巩固秦国的统治、融合各地的文化有积极作用。
从历史渊源看,秦国和卫国有特殊的联系。卫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秦国的先祖非子曾经是周孝王手下养马的官员,因为养马养得好被封在秦地,两个国家都跟周王室有血缘或者政治上的关联。
这种共同的历史背景,让秦始皇在对待卫国的时候可能多了点顾虑,不愿意随便断绝卫国的祭祀。
秦始皇没真正一统天下的事实,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说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梳理史料就会发现,历史的真相要复杂得多。
这段被忽略的历史,也让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更立体,能看到他既有“横扫六国” 的霸气,也有考虑现实情况的一面,这正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