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06:37

从路边摊到近7000家门店,麻辣烫之王是怎么炼成的?原因让人意外

2022年2月22日,“杨国福麻辣烫”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最终未通过审核。
在这个时候,几乎没人相信,一家靠卖麻辣烫起家的企业能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没想到,就在不久后,杨国福麻辣烫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这一次,它成功获批,即将在香港上市。
任谁也没想到,街边一碗普通的麻辣烫,竟真的跑出了IPO,那个曾被城管追得手足无措的杨国福,真的建起了庞大的“麻辣烫帝国”。

杨国福是地道的哈尔滨人,因家境贫寒,早早便踏上谋生之路。
15岁辍学后,他种过地、放过羊、养过猪、开过小卖部,凡是能挣钱的活计都尝试过,再苦再累的工作也咬牙扛下。
2000年的哈尔滨,街头巷尾的小摊构成了市井生活的寻常图景,多数摊位以售卖粥品与家常小菜为生。
杨国福夫妇也跻身其中,他踩着一辆木板三轮车,车上载满炊具与新鲜食材,在路边支起摊子售卖烤鱿鱼。
夫妻二人有着明确的分工,一人专注于烤鱿鱼的制作,把控火候与调味,另一人则时刻留意周边动静,警惕巡查人员,每日都在与城管的“游击”中度过。
受限于流动摊位的不固定性,他们的收入始终微薄,仅能勉强支撑一家的基本生计。
命运的考验在某一天悄然降临。
那次,他们未能及时撤离,赖以生存的三轮车与全套厨具被没收,想要取回还需缴纳一笔不菲的罚金。
妻子坐在路边,难掩失落与无助,泪水止不住地滑落。
杨国福则在一旁,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是他对未来的满心迷茫与不知所措。
也正是在这情绪低落的一天,杨国福偶然瞥见路边一家四川麻辣烫店前人头攒动,生意异常火爆,排队的队伍始终不见缩短。
带着一丝好奇,他与妻子一同前去尝试,店铺的麻辣烫味道确实颇具特色,可或许是川味的辛辣超出了他的耐受度,吃完后他却闹了肚子。

当天夜晚,妻子准备关灯休息时,一个念头在杨国福心中逐渐清晰。
他开始思索,是否能研制出一碗更贴合东北人口味的麻辣烫。
妻子察觉到他的想法后,没有丝毫犹豫,给予了他全力支持,鼓励他放手去探索与尝试,不必有后顾之忧。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杨国福租下了一间地下室,将这里当作研制麻辣烫汤底的“秘密实验室”,亲自动手调试每一种配料。
刚开始,他参照四川麻辣烫的传统做法,采购各类香辛料进行炒制,还尝试加入豆瓣酱来丰富口感。
出锅后的汤底虽能入口,味道尚可,但辛辣感依旧明显,妻子品尝后反馈,这样的口味并不适合多数东北人。
秉持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一贯信念,杨国福没有妥协,选择推翻已有的配方,从头开始研究。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杨国福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汤底研制中。
他每天翻遍各类菜谱,从中寻找调味的灵感,穿梭在城市的街巷里,只为找到品质更优的调料。
在农贸市场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仔细挑选每一种食材。
回到地下室,他便立刻行动,将食材放进电饭锅里烹煮,再按照不同比例加入各种调料,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调试、品尝、调整。
尽管前前后后经历了成百上千次尝试,可麻辣烫的味道始终未能达到他心中的预期,一次次的挫败之下,杨国福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经过持续的摸索与调试,杨国福终于熬制出全新的麻辣烫汤底。
这款汤底摒弃了传统川味的重辣刺激,转而呈现出香咸适中的口感,汤汁浓稠醇厚,入口带着自然的鲜味,无需额外添加其他调料,便能直接饮用。
新汤底推出后,迅速赢得了顾客的认可。
进店的食客品尝后,纷纷称赞汤底的独特风味,不少人甚至会在吃完食材后,将碗中的汤汁一饮而尽。
一时间,“杨国福麻辣烫能喝汤”的说法在食客间口口相传,门店的客流量也随之稳步增长。
这款汤底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喜爱,核心在于它精准贴合了大众的口味需求。尽管“百人百味”是餐饮行业的常态,每个人对味道的偏好各有不同,但杨国福却抓住了多数人对“鲜”“醇”“适口”的共同追求,用一碗能喝汤的麻辣烫,打破了地域口味的限制。
这份凝聚着心血的独特底料,不仅让杨国福的麻辣烫在众多同类店铺中脱颖而出,更成为他扭转此前经营困境的关键。
凭借这一核心竞争力,他的小店逐渐积累起良好口碑,为后续品牌的扩张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2003年,杨国福的第一家麻辣烫店在哈尔滨开业。
当时市面上的麻辣烫多为川味,汤汁口味偏重,不仅辛辣刺激,还常让食客闹肚子,这让人们误以为麻辣烫卫生条件差。
“杨记麻辣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麻辣烫的认知。

杨国福告诉顾客,自家的麻辣烫可以喝汤,汤底咸中带甜,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同时还提供辣椒、麻油等调料供顾客自主选择。
那时的麻辣烫按碗售卖,每碗3元,价格亲民。
不少顾客抱着尝试的心态进店,一吃就停不下来,甚至连汤都要喝上两三碗。
随着生意火爆,物价上涨,杨国福尝试过小范围涨价,麻辣烫从3元涨到4元,再到5元。
很快他就发现,每次涨价都会导致客流量大幅减少,可如果不涨价,房租、人工等成本又在不断增加。
吃饭时,他向妻子抱怨:“涨价,客流量减少;不涨价,成本增加,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他边说边往碗里夹菜,妻子见状也有些生气:“你吃多少夹多少,都往碗里放,吃不了不都浪费了。”
这句话点醒了杨国福:如果让顾客自主选菜,吃多少拿多少,按重量收费,既能提升顾客的自主选择权,又能控制食材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他立刻放下碗筷,着手研究这个计划,连妻子的叫喊都顾不上。
不久后,这种称重论斤的新售卖模式在店里试行,很快便被众多店铺效仿,沿用至今。
在杨国福投身麻辣烫生意的第二个年头,东北地区遭遇下岗潮,失业人数大幅攀升,许多人陷入生计困境。
他的部分亲戚正处于待业状态,见杨国福的麻辣烫店生意兴旺,便主动提出想学习制作麻辣烫的手艺。秉持着东北人豪爽性格的杨国福,当即答应了。
他允许亲戚使用自己的品牌标识,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麻辣烫的独家汤底配方。
在协助亲戚筹备门店、指导运营的过程中,杨国福自身也逐步积累起丰富的店铺管理与运营经验。
就在此时,有人向杨国福提出建议:“如今跟着你做的人越来越多,你不如参考肯德基、麦当劳的模式,推行加盟制度,这样品牌扩张的速度会快很多。”
这番话让杨国福颇为心动。
他深知自己的麻辣烫店,核心客群是追求便捷与口味的年轻人,门店始终保持整洁的环境与简约的装修风格,如果正式推出加盟政策,品牌或许能借此快速渗透到全国各个城市。
随后,杨国福正式启动加盟招商工作。
短短一段时间内,哈尔滨及周边区域的加盟店数量便快速增长至70余家。
此时的杨国福,已不再满足于运营几家街边小店,他心中萌发了更宏大的目标,打造规模化的餐饮企业,推动品牌向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

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店数量成功突破5000家,截止目前已经近7000家了。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杨国福将目光投向海外,开始着手规划品牌的海外扩张布局。
从表面上看,品牌发展势头迅猛,一切都朝着理想方向推进,在这份繁荣背后,一个潜在的隐患正悄然埋下,尚未被充分重视。
随着“杨国福麻辣烫”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杨国福产生了推动企业上市的想法,希望能拿下“麻辣烫第一股”的称号。
2022年2月,他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后满怀信心地等待审核结果,在他看来,这场冲击上市的战役志在必得。
万万没想到,现实给了杨国福沉重一击。
上市申请最终未能通过。从财务数据来看,企业净利润达标,注册资金无任何虚假成分,税款也始终按时缴纳,各项硬性指标均符合要求。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答案其实十分明确,对于餐饮行业而言,食品安全是维系品牌生存的生命线,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信任,需要长期积累,可一次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让多年的信任毁于一旦。

“杨国福麻辣烫”,恰恰在食品安全上屡次出现问题。
2017年3月,有媒体报道多家“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食品质量问题。
2018年,品牌又被曝出员工将脚放在切肉案台上,2021年,记者暗访发现,部分门店厨房食材被老鼠咬过仍继续使用,随后杨国福麻辣烫发布致歉声明。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杨国福的投诉多达近千起,多数涉及食品安全,如菜品变质、汤底中出现头发等。
因“脏”频繁登上热搜,“杨国福麻辣烫”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担忧。
杨国福深知,企业发展过快,部分门店确实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自己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盟店与总部运营相互独立,各加盟店有自己的资本运作模式,总部对其管控力较弱。
一些加盟商为追逐利益,降低餐食质量,最终损害了品牌口碑。可谓“成也加盟,败也加盟”。
对杨国福而言,企业上市、追求更大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上市意味着将接受更严格的监管。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何保证超过6000家门店无一家出现质量问题,成为摆在杨国福面前的巨大挑战。
如果守不住食品安全底线,数千家加盟店在带来收益前,可能会成为悬在品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幸运的是,香港证券市场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放宽了上市门槛。
这让杨国福麻辣烫在10月份的第二次申请中顺利通过。
这次上市,出乎许多人意料,在他们眼中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杨国福始终坚信,自己有实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他看来,上市并非高不可攀,街边店也并非登不上台面。
人只要相信自己,哪怕从微小的事情做起,坚持下去,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或许,这就是众多麻辣烫小店中,只有杨国福能走到港交所门前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在于是否有逆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劲头。
没有这份劲头,想要实现阶级跃迁难如登天。
杨国福的成功,既有时代红利的助推,更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
他用心研究产品、反复尝试,在坚持中前进,在困境中思考,最终在味道与经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路边摊到近7000家门店,麻辣烫之王是怎么炼成的?原因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