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赶德!印度经济狂飙冲世界前三,能否成新老大?
最近刷新闻,不少人都被印度经济的消息惊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印度经济规模突破4.19万亿美元,正式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要知道2000年的时候,印度GDP还排在全球十名开外,短短二十多年就一路超车英法日,现在还盯着德国,想冲世界第三。
这势头看着猛,但咱们普通人得琢磨琢磨:印度真能一路冲到顶端,成世界新老大吗?
01.要聊印度现在的底气,得先捋捋它的“逆袭路”,时间线其实很清楚:
2000年以前:印度在全球GDP排名里根本排不上号,属于“不入流”的角色,经济规模跟英法日这些老牌强国差着一大截。
2014年:莫迪第一次当印度总理,那会儿印度GDP排名全球第11位,经济体量只有2.04万亿美元,还被归为“脆弱五国”(财政赤字高、通胀严重、增长疲软),没人敢想它能后来居上。
2021年:只用了7年,印度就超过法国、英国,跃升到全球第五,经济体量翻了一倍多,年均增速6.2%,在主要经济体里算最快的。
2025年:印度官方宣布超越日本成第四,IMF也预测,到2028年底印度能超过德国,坐稳第三。现在印度眼里,就只剩中美两个对手了。
短短十年,从第11冲到第4,这速度确实够快。但这里有个小争议:印度算经济数据用的是“财年”(每年4月到次年3月),而日本用的是“日历年”。
IMF预测印度2025财年(2025.4-2026.3)GDP是4.187万亿美元,略超日本2025日历年的4.18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印度要到2026年3月才算真的超过日本,现在着急宣布,不少人觉得是为了“造势”。
印度能一路往上冲,不是凭空来的,有几个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推手”,咱们掰开了说:
1.政策“踩对了点”:莫迪的改革帮了大忙
莫迪上台后搞了不少实在的改革,最关键的是2017年的“货物和劳务税(GST)改革”。
以前印度税制特别乱,中央、邦、地方各收各的税,物流车跑高速要在每个邦的检查站排队交税,从德里到孟买光过关就得耗半天,成本高还耽误事。
GST实施后,全国税统一了,物流时间直接少了20%,跑一趟能快七八个小时,企业成本降了不少。
除此之外,莫迪还砸钱搞基建,比如建港口、修高速,虽然比中国慢,但比以前强多了;还拉外资来建厂,给税收优惠、土地便利,苹果、特斯拉这些大公司都去印度布局,连日本都计划五年内引进5万印度技术人才。
2.IT和人口“两条腿走路”:赚了全球的钱,有年轻劳动力
印度的服务业特别能打,占GDP快一半(49.9%),其中IT外包是“王牌”——全球55%的IT外包业务都被印度程序员接了,光这一项就给印度创造了9%的GDP。
比如咱们常听说的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很多欧美公司都把活儿交给印度做,外包收入高,也让更多印度人愿意借钱学IT,形成了“人才循环”。
更重要的是人口:印度现在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有5.94亿,平均年龄才28岁,而且还在增长。
反观其他主要国家,要么靠补贴鼓励生育,要么靠移民补劳动力,印度这“人口红利”在当下确实稀缺,也让投资者觉得它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3.地缘“赶巧了”:中美博弈里捡了机会
现在中美在产业链上有竞争,不少西方企业想“分散风险”,把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方,印度成了热门选择——市场大、劳动力便宜,还被西方视为“替代中国的选项”。
比如苹果在印度生产的iPhone,今年3、4月出口到美国的数量都超过了中国,4月更是卖了300万部,比中国多两倍多。
印度也会“两边讨好”:既从俄罗斯买便宜原油,降低能源成本;又拿西方的技术和经济援助,等于在大国之间赚了“差价”,这也给它的经济加了把劲。
02.但光看GDP数字没用,咱们普通人过日子,更关心“经济好没好到老百姓身上”。
印度现在的问题,其实挺明显的,说出来大家都能懂:
1.贫富差距大到“离谱”:一半人穷得饿肚子,少数人富得流油
世界银行统计,印度每天生活费低于2.15美元(约15块人民币)的人有1.8亿,属于“绝对赤贫”,连温饱都成问题。2023年全球饥饿指数里,印度得28.7分,属于“重度饥饿”,在125个国家里排第111位,16.6%的人营养不良,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发育迟缓。
可另一边,印度富豪却越来越多:2024年全球亿万富豪榜里,印度富豪从169人涨到200人,财富总额9540亿美元,一年涨了41%。一边是肯德基都吃不起的平民,一边是请国际巨星办婚礼的富豪,这差距放在哪个国家都危险,只不过印度人信教,觉得“今生吃苦来世享福”,才没出大动荡。
2.制造业“拖后腿”:光靠服务业,老百姓没工作
印度GDP看着涨,但制造业却在“缩水”——2014年制造业占GDP还17%,现在只剩13%左右。咱们都知道,制造业能解决大量就业,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可印度偏偏不擅长这个。
虽然IT和外包赚钱,但这些行业需要高学历人才,印度多数劳动力没受过好教育,根本进不去,结果就是“经济涨了,普通人没工作”,长期下来,老百姓手里没闲钱,消费也上不去。
3.营商环境“不靠谱”:外资来容易,想赚钱难
不少中国企业去印度办厂,都踩过坑:小米、vivo因为“莫须有”的理由被罚款,国际订单要是没收到印度的全款,都不敢发货,怕钱收不回来。
这背后是印度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制度不透明,规则说变就变,投资者心里没底。就算来了,也可能因为基础设施差“掉链子”。
4.人均GDP“惨不忍睹”:总量再大,分到个人手里没多少
印度GDP总量超了日本,但人均GDP才2880美元(约2万人民币),连全球前100都没进;日本人均3.396万美元,中国1.369万美元,差了好几倍。说白了,印度就是“人多堆出来的总量”,老百姓没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就像印度裔企业家巴蒂亚说的:“GDP超了日本,可你能从口袋里感觉到吗?”他还拍了视频,新德里的亚穆纳河满是有毒泡沫,排水系统烂得不行,这才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03.现在印度喊着要超德国当第三,可就算真超了,想当“世界新老大”,还差得远。
咱们普通人也能看出来,印度的“上限”就摆在那儿:
1.超德国可能,但“赢在增速,输在质量”
德国经济增速慢,近几年才1%左右,印度只要保持6%以上的增速,按IMF预测,2028年确实能超德国。
但德国的优势,印度短期内赶不上:德国的高端制造业(比如汽车、机械)全球领先,技术实力强,经济结构稳定;印度靠的是服务业和人口红利,产业链还在中低端,没什么核心技术,一旦外资转移或者IT外包需求减少,增速很容易掉下来。
2.想超中美?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美国GDP现在20多万亿美元,中国18万亿美元,印度才4万多亿,连中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而且中美在高端制造、科技(比如芯片、人工智能)、军事等领域的实力,印度根本比不了。
印度自己也承认,中国经济体量是它的4.5倍,美国是7倍,想追上至少得几十年,还得解决一堆内部问题。
3.“中等收入陷阱”全中:想再往上走,难
经济学里有个“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技术创新不足、贫富分化、制度僵化等问题,很难再进步。印度现在正好踩中了所有“陷阱要件”:技术创新靠外包,自己没核心能力;贫富差距大到离谱;制度腐败,营商环境差;高薪岗位少,老百姓没收入增长。这些问题不解决,印度可能就停在“中等收入”,没法再往“高收入国家”走,更别说当世界老大了。
其实咱们普通人看印度经济,不用纠结GDP排名,更该关注“实在的东西”: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有没有工作、日子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好。印度现在的情况,就像“一个跑很快的年轻人,但身上带着不少伤”——增速是快,但底子薄、问题多,想一直跑下去,得先把“伤”治好。
不然,就算GDP超了德国,甚至超了中国,也只是“数字上的老大”,不是老百姓认可的“真老大”。
印度现在有“逆袭的势头”,但想成为“世界新老大”,还差得远。未来能不能成,关键看它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这比喊口号、冲排名重要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