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金打破美国垄断!非洲弃美选中,单场合作意向破8千万美元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
在非洲尼日利亚的某座新建住宅工地上,工人手里握着的扳手、搭建脚手架用的扣件,清一色印着“Made in China”的标识,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欧美品牌的五金工具,价格是现在的两三倍。
最近上海一场中国五金品牌出海大会上,埃及、约旦、尼日利亚等非洲采购商当场签下超8000万美元的合作意向。
为啥非洲市场宁愿放弃曾经依赖的欧美贵价货,偏偏把订单砸向中国五金,这8000万美元的意向背后,又藏着中国五金打破美国长期垄断的关键因素吗?
其实非洲对中国五金的“偏爱”,早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沙特阿拉伯市场上,中国五金工具的份额已经占到46%,也就是说每100件流通的五金产品里,近一半来自中国。
南非更甚,中国是当地五金工具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占比高达46.9%,远超欧美品牌的总和。
以前南非建筑商买欧美五金,光是一把高端螺丝刀就要花上百美元,还得等两个月的货运周期,现在换用中国产品,同样性能的螺丝刀只要三十多美元,一周就能到货。
这种“性价比+时效”的双重优势,让非洲商家很难不心动,毕竟在基建提速的非洲,没人愿意为高昂的品牌溢价和漫长的等待买单,中国五金恰好踩中了他们“既要好用又要省钱”的需求点。
上海那场出海大会上的8000万美元合作意向,更像是这种需求的集中爆发,参会的非洲采购商里,有不少是专门冲着中国五金的“适配性”来的。
比如尼日利亚采购商要的建筑五金,能适应非洲高温高湿的气候,防锈性能比欧美通用款更耐用,约旦商家订的小型电动工具,重量和握持感经过优化,更符合当地工人的使用习惯。
这些细节背后,其实是中国五金从“批量出口”到“按需定制”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是打破美国垄断的第一步。
过去美国五金在非洲靠品牌惯性占据市场,却很少针对当地需求调整产品,中国五金正好抓住了这个空隙,用“接地气”的产品慢慢抢走了原本属于欧美品牌的份额。
能在非洲市场站稳脚跟,中国五金的“底气”来自实打实的行业实力,根据秋季全国五金商品交易会发布的官方数据,2024年全球五金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美元,而中国五金制品当年出口额就超过16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
换句话说,全球每三件流通的五金产品里,就有一件来自中国。其中工具五金是增长最快的领域,像电钻、角磨机这类常用工具,不仅出口量逐年增加,还慢慢打响了一批自有品牌,不再是过去“贴牌代工”的模式。
不过行业也有短板,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洪勇就指出,中国五金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还不足10%,研发投入占比低于2%,而且面对欧盟CE认证这类国际绿色与技术壁垒时,不少企业还显得应对不足。
但正是这种“有优势也有短板”的真实状态,让中国五金没有盲目追求高价,反而能以更务实的姿态切入非洲市场,毕竟对非洲多数客户来说,他们现阶段更需要“用得起、用得上”的产品,而非追求极致高端的品牌。
非洲市场本身的潜力,也给了中国五金持续扩张的空间,在华生活23年的埃及商人Sayed,经营着一家连接中非贸易的家族企业,在义乌和广州都设有办公室,他的业务里,五金制品的需求增长速度仅次于消费电子产品和电动车。
Sayed观察到,随着非洲汽车制造业、家电组装业的快速扩张,对五金配件的需求也在同步增加,从汽车维修用的扳手,到家电安装用的螺丝批,订单量每年都在上涨。
更重要的是,非洲现在的发展状态,像极了30年前的中国:人口增长快,年轻人口占比高,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而基建和制造业的提速,恰好是五金需求爆发的“催化剂”。
今年3月,埃塞俄比亚航空集团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建成了非洲第一个电商物流中心,这个中心能把国外货物运到埃塞俄比亚的时间压缩到7天以内,这对中国五金来说是个重要信号。
过去非洲电商不发达,五金销售依赖线下经销商,层层加价后价格优势会打折扣,现在电商物流提速,中国五金可以通过跨境电商直接触达非洲小商户,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这无疑会让“中国货”在和欧美品牌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当然,中国五金想在非洲长期守住市场,还得解决眼下的挑战,沙特大型采购商Mohammed就提到,现在和中国供应商合作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交付时间不稳定和物流解决方案单一。
有时候订单下了,却因为物流衔接问题延迟到货,影响工地进度,这其实反映出中国五金出海的一个普遍短板:供应链协同能力还需要加强,尤其是面对非洲复杂的物流环境,需要更灵活的配送方案。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建华也指出,中国电动工具产业正在从DIY(家庭用)、OEM(代工)向中高端转型,但在标准创新和应用上还存在不足,很多中腰部企业对国际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会影响产品在非洲高端市场的认可度。
不过行业已经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余姚市五金制品协会会长黄和钦就分享了当地企业的经验:通过协会牵头推动标准化建设,再借助政府搭建的出海平台,组织企业“集群出海”。
比如一起在非洲设仓库、共享物流渠道,这样既能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也能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全球中小企业联盟(GAPME)智库专家泽维尔·米松-勒讷巴赫则给出了另一个思路:中国企业可以和欧洲中小企业合作开拓非洲市场。
欧洲企业在非洲有多年的运营经验,熟悉当地文化和市场规则,甚至有成熟的零售网络,而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制造能力和创新速度,不仅能生产高性价比的产品,还能快速响应非洲市场的需求变化。
比如法国企业在非洲有不少五金零售店,中国五金企业可以和这些法国企业合作,借助他们的门店展示和销售产品,同时结合中国的制造优势,推出更符合非洲需求的定制款。
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国企业融入非洲市场的难度,也能进一步巩固对欧美品牌的竞争优势。
从上海大会的8000万美元合作意向,到沙特、南非市场的高份额,再到非洲电商物流带来的新机遇,中国五金在非洲打破美国垄断,靠的不是偶然。
是对非洲需求的精准把握,是性价比和适配性的双重优势,也是面对挑战时不断调整的务实态度。
未来随着非洲基建的深入和制造业的升级,中国五金的市场空间还会更大,而只要继续保持“贴近市场、解决痛点”的思路,“中国五金”在非洲市场的故事,大概率会越写越精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