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丝地瓜别去外面买!6步熬出琥珀糖,拉丝超治愈
小时候每到冬天,外婆总爱站在厨房灶台前,摆弄筐里的黄心地瓜。那时候没有烤箱,她就把地瓜洗干净,去皮切成滚圆的块,放在蒸锅上蒸。我总爱搬个小板凳蹲在旁边,盯着蒸锅冒出来的白汽,闻着渐渐飘满屋子的甜香,嘴里的口水就没停过。
等地瓜蒸得软乎乎的,外婆就把铁锅烧得热热的,放一勺油,再抓一把老冰糖丢进去。她握着锅铲慢慢搅,我就盯着冰糖一点点化掉,从白花花的小块变成透明的糖液,再慢慢熬成浅琥珀色 —— 那时候我总问:“外婆,什么时候能吃呀?” 外婆笑着说:“别急,糖冒泡了才行。”
最后一步最神奇,她把蒸好的地瓜倒进锅里,手腕一翻,锅铲 “哗啦” 一拌,地瓜块就裹上了亮晶晶的糖衣。刚盛出来的时候,用筷子夹起一块,能拉出好长好长的糖丝,我赶紧凑过去咬一口,糖衣脆甜,里面的地瓜糯得能抿化,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吐。后来长大了在外打拼,吃过不少馆子的拔丝地瓜,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直到自己学着做,才明白那是外婆灶台边的温度,是小时候盼甜的心意。
食材:选对这些,才能做出小时候的甜咱做拔丝地瓜,食材不用多,但得挑对 —— 毕竟好食材,才是甜糯的底子,这些都是我跟着外婆学的 “挑货经验”。
首先是地瓜,一定要选黄心的!我试过白心和红心的,白心的太干,咬着噎人;红心的水分多,蒸完软塌塌的,裹不住糖。黄心地瓜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那种表皮有点粗糙、捏着硬实的,蒸出来芯子又粉又糯,咬着还带点自然的甜,不用多放糖就好吃。记得外婆以前总说:“地瓜要选‘矮胖’的,长得匀称,里面没筋。”
然后是糖,别用白砂糖!我刚开始图方便用白砂糖熬,结果糖液容易结块,还发齁。外婆一直用老冰糖,就是那种土黄色、一块一块的,敲碎了熬出来的糖液又亮又香,甜得特别润。要是买不到老冰糖,用单晶冰糖也能凑活,但味道会差那么点儿意思。
最后就剩一点食用油,普通的炒菜油就行,不用多,一勺足够 —— 主要是为了熬糖的时候不粘锅底,要是油放多了,糖衣会裹得薄,拉丝效果就差了。
6 步做出能拉丝的拔丝地瓜,新手也能成咱在家做,不用复杂工具,跟着步骤来,保证一次成功,记好了哈!
1.处理地瓜:把黄心地瓜洗干净,去皮后切成 3 厘米左右的滚刀块。这里要注意,块别切太小,不然蒸完容易烂;也别太大,裹糖的时候不均匀。切好后可以用清水冲一下,去掉表面的淀粉,蒸出来更糯。
2.蒸地瓜:蒸锅加水烧开,把地瓜块放在蒸屉上,盖紧盖子中火蒸 15 分钟。判断熟没熟有个小技巧:用筷子戳一下地瓜,能轻松戳透就够了,别蒸太久,不然倒进锅里会碎成泥。
3.准备防粘工具:提前找一个盘子,在盘底刷一层薄油。这步千万别忘!不然裹好糖的地瓜倒进去会粘在盘子上,抠都抠不下来,我第一次做就栽在这了。
4.熬糖:把铁锅烧干,放 1 勺食用油,再放入敲碎的老冰糖(大概 50 克,根据地瓜量调整)。转小火,用锅铲慢慢搅拌,让冰糖均匀融化。这里一定要小火,火大了糖会糊,发苦;也别停手,一停就容易结块。
5.裹糖:等冰糖熬成浅琥珀色,表面开始冒小泡泡的时候,赶紧把蒸好的地瓜倒进去。这时候要快速翻拌,让每块地瓜都裹上糖衣 —— 动作慢了糖就凝固了,裹不匀。
6.出锅开吃:裹好糖衣就马上关火盛盘,趁着热乎劲儿吃!用筷子夹的时候别太用力,小心糖丝粘在手上,吃的时候可以备一碗凉水,觉得太烫就蘸一下,糖衣会变脆,还不粘牙。
很多人做拔丝地瓜会翻车,其实都是没摸透里面的小门道,我以前也踩过坑,慢慢就总结出经验了,你要是有疑问,咱就聊聊:
Q1:为什么熬糖总糊?其实就是火太大了!老冰糖融化需要时间,小火才能让它慢慢变成糖液,要是开中火或大火,糖还没完全化,底部就先焦了,吃着发苦。我之前着急,开了大火,结果一锅糖全黑了,只能倒掉重来。
Q2:为啥拉不出丝?有两种情况:要么糖熬得不够,没到琥珀色就倒地瓜,糖液没黏性,自然拉不出丝;要么熬得太过,糖液变稠,裹在地瓜上就凝固了,也拉不了丝。记住,糖熬到浅琥珀色、冒小泡泡的时候,就是最佳时机。
Q3:地瓜蒸完太湿,影响裹糖怎么办?蒸好的地瓜可以先放在通风的地方晾 1 分钟,让表面的水汽散一散。但别晾太久,凉了的地瓜裹糖的时候,糖液会快速凝固,也裹不均匀,所以 “晾一下” 就行,别等凉透。
看到这儿,是不是也想起自己吃拔丝地瓜的事儿了?我特别想知道:你小时候是谁给你做的拔丝地瓜呀?有没有像我一样,蹲在灶台边等吃的经历?
还有,我最近想试试给拔丝地瓜加新东西,上次撒了点白芝麻,香味更浓了,你觉得加什么食材能更好吃?是裹点芝士碎,还是加点葡萄干?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咱们一起琢磨更馋人的吃法!
关注食味流年,带你了解更多和美食有关的故事、知识和技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