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协议到期终止:国内矛盾比美国威胁更大,不满哈梅内伊?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画榆林
10月18日,2015年签署的伊朗核协议正式到期。伊朗方面的下一步动向惹人注目:他们会不会继续和西方对抗?还是能采取合作的态度?
伊朗官方通讯社引述总统佩泽什基安的话,严厉批评国内强硬派和保守派针对改革派和温和派的打压。他甚至说出,他更担心政治内讧,而不是美国的威胁。
他的原话是:我可以处理外国问题,但我更担心我们的内部问题。
前言2025 年 10 月 18 日,伊朗政治与外交舞台迎来双重关键事件。当天,为 2015 年伊核协议提供法律支撑的联合国安理会第 2231 号决议正式到期,意味着联合国层面对伊朗核计划的所有限制彻底解除,外界普遍预期伊朗会借此调整对西方的外交策略。
然而,总统佩泽什基安在接受伊朗官方通讯社采访时的表态,却将舆论焦点骤然从国际舞台拉回国内。
“我可以处理外国问题,但我更担心我们的内部问题。” 这位 69 岁的总统在采访中明确指出,相比美国持续数十年的敌视政策,国内的分裂与民生困境更值得警惕。
在伊朗政坛长期将 “对抗外部制裁” 作为核心叙事的背景下,国家元首公开宣称 “内部问题比美国威胁更严重”,近乎突破了传统的 “政治正确” 边界。
佩泽什基安进一步解释,美国的敌意是显而易见的,伊朗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但 “两极分化、分裂的蔓延,以及不断诋毁国内一切努力的行为”,正在侵蚀国家凝聚力,这种内耗带来的危害更为隐蔽且持久。
国内矛盾的现实图景与经济根源佩泽什基安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伊朗社会经济困境的直接反映。最直观的指标体现在货币汇率上,10 月 20 日的数据显示,伊朗里亚尔对人民币汇率仅为 0.0001696,较前一日小幅下跌 0.0659%,而 1 美元可兑换 42000 里亚尔,货币贬值压力持续存在。
汇率波动直接传导至民生领域,普通民众感受到的是物价飞涨与工资购买力的持续下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频繁变动让家庭预算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作为中东汽车生产大国,伊朗 2024 年汽车市场规模达到 379.4 亿美元,预计五年后将接近 600 亿美元,但受制于制裁与内部管理问题,本地厂商无法实现配件自主生产,大量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汽车价格居高不下,普通家庭购车难度显著增加。
经济结构单一的痼疾更加凸显,石油产业虽仍是支柱,但美国的单边制裁导致出口规模受限,而革命卫队控制着除石油外 57% 的出口和 30% 的进口,以及国防工业、制药、电信等核心产业,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格局让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
青年群体的就业困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焦虑。数据显示,伊朗青年失业率长期维持在高位,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面临 “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
这种民生压力逐渐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而政治派系的斗争更让民众对解决问题的前景感到迷茫。
佩泽什基安在采访中直言,议会强硬派近期启动对能源、交通、农业、劳工四位内阁部长的弹劾程序,这种政治博弈只会 “助长人们的愤怒、焦虑和绝望”。
政治派系博弈的深层逻辑总统的言论背后,是伊朗改革派与强硬派之间白热化的路线之争。佩泽什基安的政治背景决定了其改革立场:作为前心脏外科医生,他曾在改革派总统哈塔米时期担任卫生部长,去年总统选举中作为唯一的改革派候选人胜出,其阿塞拜疆裔父亲与库尔德裔母亲的身份,让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深厚支持基础。
竞选期间,他通过 “尊重最高领袖方针” 的表态平衡各方力量,既坚持改革主张又不触碰权力红线,这种策略帮他赢得了中间派选票。
但执政后,他推动的经济开放政策直接触动了强硬派的既得利益。佩泽什基安内阁积极与欧洲企业洽谈能源合作,试图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与强硬派主张的 “自力更生” 路线形成鲜明对立。
强硬派的背后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和保守什叶派教士集团两大力量,革命卫队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已从军事力量渗透为经济巨头,控制着南部 60 个边界通道和近 600 家境外贸易公司,任何对外合作政策都可能影响其经济利益。
弹劾四位部长的行动正是这种博弈的集中爆发。强硬派指责改革派 “投靠西方却无实际收获”,改革派则反击强硬派 “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停滞”,双方的争论已从政策分歧演变为权力争夺。
这种内耗在联合国制裁解除的关键节点更显致命 —— 伊朗本可借助决议到期的契机拓展外交空间,但内部纷争让外交主动权大打折扣,英、法、德三国仍以 “未履行协议义务” 为由启动 “快速恢复制裁” 机制,外部压力并未因决议到期而减轻。
与最高领袖的关系解读及权力平衡言论引发的最大争议,在于外界对佩泽什基安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关系的猜测。在伊朗政治体制中,最高领袖掌握核心权力,负责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总统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两者的协调配合对政权稳定至关重要。
此前哈梅内伊多次强调,美国制裁是伊朗面临的最大威胁,呼吁全国团结对抗外部压力,与总统此次的表态形成明显差异。
但从伊朗政治运作逻辑来看,这种差异更应解读为分工不同而非立场对立。哈梅内伊作为国家最高领袖,其言论侧重于维护政权合法性与外部安全,通过强调外部威胁凝聚国内共识。
佩泽什基安作为行政首脑,直接面对民众的民生诉求,必须优先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两者的表述差异实则是不同角色的职责体现。
事实上,佩泽什基安始终保持对最高领袖的尊重,竞选时就明确表示 “凡是不符合最高领袖方针的都是红线”,执政后也未突破这一原则。
哈梅内伊对此次言论未作公开批评,其办公室保持沉默的态度,暗含对国内矛盾现实的默认。回顾历史,这种路线分歧并非首次出现,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时期就曾存在 “开放与封闭” 的争论,哈梅内伊当时同样强调政权主导地位,而拉夫桑贾尼推动私有化改革,最终形成 “对抗外部威胁” 与 “解决内部问题” 的平衡。如今佩泽什基安的言论,可视为对这一政治传统的延续,而非对最高领袖权威的挑战。
未来局势的可能走向与挑战伊朗当前正站在内外政策的十字路口,佩泽什基安的言论既是对现实的正视,也预示着政策调整的可能。
若改革派能顶住压力,借助汽配展等经贸平台吸引外资,推动与欧洲的务实合作,或许能为经济注入活力,缓解民生压力。
但这必然会引发革命卫队的更强烈反弹,政治博弈可能进一步升级,甚至导致内阁瘫痪。
若强硬派弹劾成功,伊朗可能重回 “自力更生” 的封闭路线,经济大概率持续低迷,民众不满情绪可能转化为社会动荡。
更棘手的是,外部环境并未提供缓冲空间 —— 美国的单边制裁仍在持续,欧洲对伊朗核计划的疑虑未消,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又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这些外部因素让内部问题的解决更为复杂。
结语对佩泽什基安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多重矛盾中寻找平衡:既要推动经济改革以回应民众期待,又要避免触动革命卫队的核心利益。
既要维护与最高领袖的协调关系,又要坚持改革路线;既要应对外部压力,又要化解内部分裂。这种平衡的实现,不仅考验其政治智慧,更取决于伊朗各派系对国家根本利益的认知程度。
参考信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