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香椿六味药?揭秘香椿6大特点、6个入药部位,这些人千万别吃
62岁王阿姨,春天时总爱去菜市场采买应季蔬菜。
她最钟爱的,是那一把把翠绿微红的香椿。每逢椿芽上市,家里餐桌就少不了一盘香椿炒鸡蛋。
邻居劝她:“听说‘一两香椿六味药’,有点神乎其神,你就不怕吃多了对身体不好?”王阿姨笑着说:“正因为它是‘六味药’,才更养人呢!”
可真的是这样吗?大家是否也被香椿的“万能说法”困惑过?其实,香椿身上裹着太多被神化或误解的光环——既被民间誉为“树上蔬菜”“黄金菜”,又常被打上“药食两用”的标签,甚至有“药毒一线间”的警示。
让人着迷的背后,香椿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特点?“一两香椿六味药”究竟指什么?
全株都能入药,这靠谱吗?而有人却因此反应不适,甚至需要就医。香椿究竟是补品还是风险?答案,远比想象丰富。
特别是第4个“入药部位”,很多人可能根本用错了!今天,一文拆解香椿6大天然特性、6个可入药部位,重点说说——哪些人真的不能碰香椿
说到香椿,很多人只知道嫩芽鲜美,却不知它身负“六味药”之名,这可不仅仅是夸张。
研究证实,每约50克(一两)香椿,含纤维素、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春季蔬菜中的“营养补给站”。
香椿的6大“天然标签”你知道几个?中国原生,专属“春菜”:先秦古籍即有记载,至今主要作为蔬菜食用的,全球唯有中国。
寓意长寿,多子多福:椿树“八千岁为春”,丛生成林,象征多孙多寿。
曾是“救命菜”:青黄不接的年代,香椿让许多家庭免于春荒,现代科学证实有清除肠道有害菌的能力,有助止泻。
时令严格,养生须“赶早”:谷雨前后,芽嫩如丝、药效最高,时节过后营养、口感急速下降。
价格悬殊,市场“宠儿”:春季新芽昂贵,可达5—15元/两,农村却少人种植,“身价”起落皆有因。
争议不断,焯水与否分两派:极致爱好与彻底嫌弃两端,自带“口味盲盒”属性,并因含一定量亚硝酸盐被人诟病,正确处理方式关系健康安全。
这些特点,既成就了香椿的诸多美誉,也埋下了其“善恶并存”的争议。
香椿6大部位皆可入药,真正“六味药”是啥?在民间,“一两香椿六味药”常听常见,但你知道,其中的“六味药”指的是香椿的六大可药用部位吗?
其实,早在《本草纲目》中,香椿就因其多部位可入药而声名远扬,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也给出佐证。
香椿芽:最常见的药食两用部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蛋白质和多糖,性温味辛,入肝胃经。
主要清肝火、助阳气、温中散寒,缓解胃热、胃溃疡等,是春日最推荐的椿芽食品。但过时令药效急剧下滑。
香椿叶:晒干后入药,性苦、无毒,入肺、肝、大肠经。主要功能有散寒止泻、止痛祛风、解毒杀虫,对外感风寒咳喘、风湿痹痛等有帮助。特别适合春末夏初易感人群。
香椿花:外观乳白,味苦性寒,入脾经、神经,主要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固精利尿,口腔溃疡、轻微咽痛可选用。民谚有“食香椿花,不染杂病”。
香椿子:即香椿的干果壳,常在霜降前采集。味苦涩偏温,入肺、脾、大肠经,可治风湿疼痛、慢性咽炎、偏头痛,但药用需专业指导,切勿自行尝试。
香椿皮:取自树干或根的内层白皮,需晒干炮制。除热燥湿、杀虫止血、涩肠利便,对泄泻、妇科带下、小便热痛尤有疗效。老一辈常作为泌尿系统感染辅助用药。
香椿根:苦涩性寒,入胃、大肠经,能固涩收敛、除湿热,对慢性腹泻、久泻不止者有一定裨益。现代药理显示,香椿根提取物具一定抗菌、止血作用。
这六个部位,因性状及功效各异,被誉为“六味药”。但也正因药性多样,使用时切忌混淆、勿自行用药,须遵医嘱。
香椿虽好,这些人千万别吃!易错“李鬼”要区别!香椿虽药食两用,然而它绝非人人都宜,“以药为食”也有风险。以下三类人群和情况必须警惕:
阴虚火旺、燥热体质者忌食
香椿性温、升散助阳,易助长肝火。表现为经常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咽喉干痛者,食用后可能加重症状,易致虚损。
过敏体质、特殊疾病及孕妇禁食
部分人对香椿自带敏感基因,吃后可能出现皮疹、头晕、恶心甚至过敏反应。慢性病未愈、眼疾、孕妇亦应忌口,防止发物伤身。
改善方式与用量需控制
千万别“生吃”或过量香椿含较高量亚硝酸盐,“生食”风险高,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必须先用开水焯1~2分钟后再吃。
每日推荐量不超过100克(约2两)
避免“动风伤气”。此外,忌与菜花、黄瓜、牛奶等同食,以免损伤肠胃、影响钙吸收。
一点不容忽略的是,香椿与其“近亲”臭椿外形极像,但后者气味刺鼻且含毒性更大,误食中毒风险远高于香椿。辨别时请务必认清,采买野生香椿尤其要小心。
香椿的独特“六味药”价值,确实造福了无数中国家庭。食疗上要把握时令,务必焯水处理减毒增香、选择应季新鲜椿芽,且“适可而止”,每日不超2两。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中药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香椿芽及其加工制品亚硝酸盐含量的控制研究》
《香椿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现代中药药理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