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00:07

房主任塌房、苏敏遭疑,女性出走后,为何总被舆论“审判”?

最近脱口秀圈出了个事,山东临沂的房主任火了,她上台就说自己更年期绝经,还带着俩闺女净身出户离婚,段子里满是生活的疼,却用笑声盖过去。
当时好多人说她是“脱口秀版《出走的决心》”,觉得50岁农村大姐能走出困境太牛了,可火还没几天,麻烦就来了。
有人说她“抹黑前夫”,还有人扒她的段子,说细节是编的,连知乎上都有人问“房主任的经历是真的吗”,后来又爆出来,她把公公的事安在已故婆婆身上写剧本,舆论一下就炸了。
本来挺多人共情她,结果全变成了指责。

女性出走,红了就挨骂?讲完房主任,再说说苏敏阿姨,她前半生全围着家里转,要照顾孩子、给妈养老,还得受丈夫的暴力。
2020年她终于受不了,开着车一个人全国跑,去了珠峰大本营,还玩了冲浪,慢慢成了有百万粉丝的博主,经历甚至被改成电影,可去年她离婚后,风向变了。
她出书、开直播,还去了戛纳电影节,就有人开始嘀咕,有网友说“庆祝离婚值得吗”,还有人说“一开始挺佩服她,后来全是广告,不想关注了”。

傅首尔的情况也差不多,她从《奇葩说》出来,一直是敢拼的女强人样,去年在节目上官宣离婚,还说“离婚是重建健康关系”。
可即便她和前夫处得还行,跟儿子也亲,还是有人说她“蓄谋已久”,甚至后来上综艺,又被扣上“上岸先斩意中人”的帽子。
我觉得这挺双标的,她们没出走的时候,大家可怜她们被困在家里,等她们真走出来,想为自己活点,怎么就这么多挑刺的?

如此看来,女性出走这事,不光现实里难,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有个叫多琳・马西的英国学者早说过类似的问题。
她写了本《空间、地方与性别》,里面就说,社会好像默认“家里”是女人该待的地方,“外面”是男人的地盘。
空间理论,为啥出走难?马西说,女性的流动性被好多东西限制着,不光是可能遇到的暴力,还有大家对“女人该什么样”的期待,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把女人“关”在固定的角色里。

你想啊,一个女人要是主动离开家,去外面闯,在不少人眼里,就是“不守规矩”,就是在挑战原来的性别秩序。
本来想找些数据印证一下,后来发现联合国的报告里也提过,全球好多女性连自由找工作都难,这就说明,不是个别地方这样,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问题。
女性想走出那个“固定空间”,从一开始就面对着看不见的墙,聊完现实里的姑娘们,再看看书和电影里的,好多影视作品里,女性出走都特别“爽”。
比如《伯德小姐》里的女主,非要去纽约找自己,还有《涉足荒野》里的姑娘,一个人徒步一千多英里,就为了摆脱过去的伤,这些角色好像只要走出去,就能找到自由。

影视文学,出走很美好?文学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埃莱娜・费兰特写的《我的天才女友》里,埃莱娜靠读书离开老家,进入知识分子的圈子,莉拉虽然没离开,但也用自己的智慧跟身边的男权对抗。
还有埃德娜・奥布莱恩的《出走》三部曲,写两个爱尔兰姑娘逃离乡村,可结局并不美好,一个在爱情里迷失,一个嫁了人还是没挣脱束缚。
我本来觉得这些虚构的故事能给现实里的女性点力量,后来发现不是这样,虚构里的出走,大多是理想化的,可现实里的女性,走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比电影里复杂多了。

虚构里的出走挺痛快,可现实里还藏着别的坑,资本,现在不是流行“她经济”吗?好多资本看到女性出走的故事有流量,就想把这些故事变成“生意”。
资本,把出走当生意?苏敏阿姨火了,就有人找她出书、做直播,房主任脱口秀红了,背后也有流量可以变现,傅首尔能接那么多综艺,也是因为她“独立女性”的标签有市场。
可资本捧她们的时候,没说清楚,等她们真开始赚钱,舆论就又变了,搞不清的是,为啥资本能靠她们的故事赚钱,她们自己靠自己的经历谋生,就成了“吃红利”?

福柯不是说过“规训权力”吗?我觉得这时候就挺明显的,本来大家同情她们,把她们当“可怜人”看,可等她们想自己掌握话语权,想赚钱养活自己,就有人出来骂,想把她们拉回原来的位置。
毫无疑问,资本其实是把女性出走的叙事,变成了赚钱的工具,那些喊着“支持独立女性”的营销,好多也是假的,比如有的品牌卖“独立女性口红”,可背后对女员工并不好。
最后想想,从刘小样说“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女性出走的方式变了,从偷偷离家到公开表达,可遇到的困境没怎么变。
社会好像只允许她们“温顺地离开”,不允许她们“靠自己获利”,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大家总盯着她们的“错”,却没看到她们背后的那些阻碍。

真正的出走,不该是让女性走一步就要解释一步,不该是让她们怕“声名狼藉”,希望以后,女性想为自己活的时候,不用再面对这么多指责,能真正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房主任塌房、苏敏遭疑,女性出走后,为何总被舆论“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