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那些事二,南岩牌啤酒
南岩牌啤酒由 十堰市啤酒厂(后更名为十堰啤酒厂)生产,成立于1980年代初,是十堰本土重要的轻工业企业之一。当时中国啤酒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地方啤酒厂依托计划经济下的区域供销体系,在本地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二汽领导为改善职工生活,二汽的专业厂自筹资金纷纷建起生活福利车间,比如冰糕车间,汽水车间等等,当时的二汽专业厂都存在这种现象,职工们经常成箱或成盒的往家里头带汽水和冰糕,极大的丰富了职工的生活。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满足职工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5724厂就是在这样的方式下建成年产3000吨的啤酒厂。啤酒厂产品很受欢迎,浓浓的酒香四溢。当时可是二汽十堰响当当的南岩牌啤酒。不比现在的金龙泉啤酒,雪花牌啤酒差,主要是用料实在。后来面向市场,南岩牌啤酒划转十堰市啤酒厂,十堰市啤酒厂成立于1991年,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一家以从事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厂址就在动力新村2号(5724厂内)。后来经营不善倒闭.那是5724厂的最为痛心的记忆。
十堰市啤酒厂的发展经历。
1976 年 12 月由市商业局、市财政局、二汽动力厂 3 家联合筹建啤酒厂,为政企一体。 说是三家联合办啤酒厂。实际上出资的基本都是5724厂。想想当时的政府机关那里有钱。
1977 年 8 月 2 日经十堰市革委会、二汽总厂批复,啤酒厂为地方国营企业,定名为十堰市啤酒厂。 实行市、厂(亦称“政企”)双重领导。在当时这种机构还是有利于啤酒厂发展的,因为有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办理事务还会很通畅的。南岩牌啤酒凭借 低价、本地化供应 的优势,成为十堰及周边县市的主流品牌,甚至辐射至陕西安康等邻近地区。1980-1990年代,十堰因东风汽车集团带来大量产业工人,消费需求旺盛,啤酒厂产销两旺。
市啤酒厂始建于十堰市红卫二汽动力新村 22号,原来是5724厂的一个生产区域,有职工 403 人,固定资产 720 万元,年产量达万吨。 70 年代后期,随着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啤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 1982 年,政企分开后,市商业局、二汽动力厂双方签定合资经营啤酒厂协议,啤酒厂为合资企业。
在80年代后期。随着二汽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汽汽车生产由亏损变成盈利大户。给十堰市整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市民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十堰市的GDP在全国排行在前十,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十堰的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历史峰值接近3‰。这段时间是十堰市在全国经济影响力最强的时期。在湖北省属于第一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的发展。也带来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饮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给十堰市啤酒厂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1984 年,该厂的生产能力达年产量 7000 ~ 10000 吨,经济效益迅速提高,被升格为市级企业。
1987 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厂生产能力,以满足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豫西南广大市场之需,该厂通过技术改造扩建为年产量为 20000 吨的啤酒厂。
1990 年下半年,该厂完成改造工程:麦芽车间 1100 平方米,开闭所 110 平方米,仓库400 平方米,共耗资 300 多万元。
1979—1990 年,十堰市啤酒厂生产经营经历了大起大落。 产量由 1979 年的 1436 吨到1985 年的 9922 吨,不仅占据了鄂西北市场,还销售到陕西白河、河南邓县等地,年实现利税 近 200 万元。
在这个时候就发生了当时很多企业的问题,企业不好的时候各方面都能团结协作,共渡难关,但企业发展趋势好的时候,由于利益分配上产生纠纷,十堰市啤酒厂也一样走不出这个症结。 1986—1989 年,该厂在管理归属上不确定,导致工厂管理不力,加上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在生产发展上各方产生严重分歧,管理下降,质量下降,“南岩”啤酒理化指标不合格、失去市场,企业濒临倒闭。
1989 年秋,啤酒厂交由市商业局管理。严重的政府管理企业,企业管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之市场化冲击与资本碾压(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
外部竞争压力全国品牌扩张:1990年代末,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等巨头通过并购在全国跑马圈地,湖北成为重点战场。特别是十堰地区更是淮海战役。武汉品牌挤压:东西湖啤酒(后与华润合资)等省内品牌凭借规模优势,挤压十堰啤酒厂的生存空间。内部困境技术落后:南岩牌啤酒生产设备陈旧,口味和品质难以与一线品牌竞争。资金短缺:十堰市政府对啤酒厂的扶持有限,无力进行技术升级或市场推广。渠道失守:大型商超和餐饮渠道被全国品牌垄断,南岩牌逐渐退守至农村和小零售店。最后的挣扎,十堰啤酒厂曾尝试与外部资本合作(如与省内啤酒企业联营),但未能扭转颓势。品牌逐渐消失虽然在 1990 年,夏秋两季销售啤酒 2000 吨,重新占领十堰市场。但毕竟强弩之末, 1992 年 7 月 10 日,十堰市啤酒厂因经营不善,依法破产。
十堰市啤酒厂没落的另一个原因,啤酒厂破产后也有与强品牌合作的经历:但最终地方工业的典型结局就是资本整合的牺牲品,华润雪花在2000年后全面控制湖北市场,十堰市场被其“雪花啤酒”取代,南岩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类似案例:湖北荆州“荆泉啤酒”、宜昌“葛洲坝啤酒”等均被收购或淘汰。
二汽总部在2003年外迁到武汉,十堰产业结构的缩影,与东风汽车外迁类似,十堰的轻工业(如啤酒、纺织)因区位劣势、资本不足、技术滞后 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最终被全国性巨头吞并或淘汰。
南岩牌啤酒的启示
时代洪流下的地方品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地方企业很难独立生存。十堰的“双重失落”:重工业(汽车)外迁,轻工业(啤酒、纺织)溃败,反映出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的普遍困境。怀旧符号:如今“南岩牌啤酒”仅存于十堰人的记忆中,成为地方经济变迁的一个注脚。
最后还是那句话,十堰市啤酒厂那是5724厂的最为痛心的记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