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悟:张亮为何要隐藏在圣桐特医后面,只做“幕后大哥”?
文 | 食悟(ID:food-gnosis)圣桐特医最近又有新动作,这家寄托着圣元创始人张亮张氏家族梦想的新项目,俨然成了大环境下营养品行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
如果IPO闯关成功,张亮家族乃至跟他走南闯北打天下的那些兄弟们,有望享受到资本市场带给他们的红利,这些年兄弟姐妹们也没白跟着亮哥混。
只有圣桐特医成功IPO,才有可能给正在奶粉乃至营养品行业干的从业者传递两个信号:1,从奶粉行业跨界到营养品,是有利可图的;2,只要团结一心,奶粉之外,还是可以一展拳脚。
但今天,食悟想跟大家探讨的事情是:作为圣元创始人,作为奶粉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黄埔军校”校长,张亮为何要刻意隐藏在圣桐特医背后,心甘情愿地做这家企业的“幕后大哥”?
这很不符合亮哥一如既往“高调”的作风,莫非是年龄大了?不对,越是年龄大应该越需要刷存在感,以示“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壮志雄心”。
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张亮隐身于圣桐特医幕后,是多重战略考量与商业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规避历史争议与塑造新形象
圣元曾因2010年 “激素门” 事件陷入舆论风波,尽管卫生部调查结论显示奶粉与性早熟无关,但该事件仍对圣元品牌声誉造成长期影响。
特医食品作为高端细分市场,消费者对安全性和专业性更为敏感。张亮选择退居幕后,可减少圣桐特医与圣元历史争议的关联,降低潜在信任风险。这种 “去个人化” 策略在需要重塑品牌认知的业务中尤为常见,例如百度拆分自动驾驶业务成立Apollo时,李彦宏也刻意淡化个人角色,以凸显技术独立性。
二,降低个人风险与提升估值
资本市场更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创始人个人魅力。圣桐特医披露的招股书突出了管理团队的行业经验(如高管均来自圣元)和机构投资者背书(高瓴、创新工场等),这种 “专业团队+资本加持” 的组合更易获得投资者认可,从而提升估值。例如,农夫山泉上市时,钟睒睒虽为实控人,但通过弱化个人形象,强调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公司市值突破万亿港元。
三,代际传承与战略重心转移
张亮之子张梦然直接持有圣桐特医3.58%股权,并作为一致行动人参与决策。这种安排可能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铺路。张梦然作为新生代管理者,更熟悉资本市场规则和新兴业务模式,隐身幕后的张亮则可扮演“导师”角色,在关键决策上提供支持。
此外,圣元在2016年私有化后,业务重心从传统奶粉转向特医食品、成人营养等领域。张亮可能希望通过圣桐特医的独立运作,探索新的增长极,而自己则专注于集团整体战略布局。这种 “分兵作战” 策略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在不同赛道培育核心竞争力。
四,家族控制与资本运作的平衡
圣桐特医的股权结构显示,张亮并未直接持股,而是通过妻子孟秀清控制的圣元香港(持股 48.68%)和儿子张梦然(持股3.58%)形成家族控股体系。这种安排既确保了对企业的实际掌控,又通过引入高瓴资本、创新工场等战略投资者稀释部分股权,为上市融资铺路。这种 “幕后操盘” 模式在家族企业中较为常见,既能借助外部资本扩大规模,又能维持家族对核心业务的主导权。
【延申阅读】:张亮是如何刻意隐藏在圣桐之外的?
2025年5月30日,圣桐特医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至此,2018年配方注册制落地后在接连收购几家奶粉工厂后,就没有太多消息的张亮,潜心筹备五年后,终于重新浮出水面。
只不过,这次另起炉灶并冲刺IPO,张亮明显低调了很多,刻意把自己隐藏起来,让他的弟兄们站在明处。
招股书显示,圣桐特医的大股东是圣元香港,合计持有48.68%股份,圣元国际全资拥有圣元香港,Beams Power全资拥有圣元国际,孟秀清全资拥有Beams Power。
孟秀清,是张亮的妻子。他们有个儿子,叫张梦然,持股圣桐特医3.58%股权。
孟秀清的圣元香港、张梦然、圣元国际、BeamsPower、孟秀清和张亮,作为一致行动人,共计持股圣桐特医52.26%股权,张亮一家人也是圣桐特医的实际控制人。
不仅股权设计让妻子和儿子露面,连招股书也在努力隐藏张亮的信息,关于一致行动人和实控人这里,只是用“张先生”来称呼他。
不止这些,圣桐特医的董事和高管名单里面,同样没有张亮,主要班子成员都是他的旧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