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8:05

又一国民老字号跌落神坛!曾狠狠拿捏广东人的胃,如今仅剩6家

在时代的洪流中,总会有一些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就连广州号称中华老字号的“渔民新村”也不例外。

它是陪伴街坊二十年的“海鲜航母”,是摆婚宴、叹早茶的“面子担当”,巅峰时全国开28家店,甚至还有十亿元级别的旗舰店。
可如今,这家曾拿捏广东人味蕾的老字号,只剩6家门店在苦苦支撑。
广州人的“面子食堂”二十年前的广州餐饮圈,渔民新村的出现像一场“革命”。那时老广吃海鲜,要么去市场买了回家做,要么去酒楼碰运气,食材新不新鲜、会不会被“掉包”,全看店家良心。
而渔民新村偏偏反其道而行,搞出“海鲜超市+餐厅”的新鲜玩法。

门口摆着几十个半人高的玻璃缸,龙虾张着钳子、龙趸甩着尾巴、皇帝蟹在水里慢悠悠爬,顾客拿着网兜自己挑,挑完直接送进透明厨房,洗、切、煮全看得到,连火候大小都能隔着玻璃瞅见。
这种看得见的新鲜,正好戳中了广州人对吃的挑剔。
那时候的渔民新村,热闹得像个大型宴席现场,早上7点,早茶档的凳子就被大爷大妈占满,虾饺、烧卖、凤爪一笼接一笼上,蒸笼冒的热气能飘到门口。

中午和晚上更不用说,家庭聚餐、公司团建、新人摆酒全往这挤,上千平米的大厅里,人声、碰杯声、服务员的吆喝声混在一起,连等位都要拿号等一小时。
到了宵夜档更疯狂,据说最火的时候,一晚光宵夜就能卖40万,深海龙趸、波士顿龙虾这些“硬菜”,上桌前还得让顾客再确认一遍是不是刚捞的。
创始人黎永星也凭着这股势头“财大气粗”。他认准租房不如买铺的理,二十多家店里9家是自有物业,还在广州新CBD砸了10个亿,建了家堪比五星级酒店的旗舰店。

大堂里摆着巨大的水族箱,天花板挂着水晶灯,连服务员的制服都绣着logo,当时不少广州人都觉得“能在这请次客,倍儿有面子”。
那时候的渔民新村,不只是家酒楼,更成了广州的餐饮符号,外地朋友来广州,必带他们去“见识见识”,年轻人结婚,能在渔民新村摆上几十围,能跟亲戚朋友吹半年。

大店模式扛不住时代变天可谁也没想到,这套让渔民新村封神的“大店模式”,多年后会变成压得它喘不过气的重担。最先暴露的,是越来越高的租金成本,广州的商铺租金这些年涨得厉害,尤其是杨箕、天河这些核心地段,一年涨20%都不算稀奇。

渔民新村的门店大多是上千平米的大店,光一个月的租金就高达130多万,每天光是房租就要花3万多,这还没算水电、人工和装修折旧的钱。
要是渔民新村一天营业额10万,毛利率得做到6成才能勉强保本,要是按每桌平均消费500元算,一天得坐满200桌才行。


可疫情之后,高端餐饮最先遇冷,以前挤破头的大厅,晚上连一半桌子都坐不满。
早茶档的凳子空了,大爷大妈宁愿去社区里的小茶餐厅,因为“同样一笼虾饺,这里贵5块,还没以前好吃”。

婚宴订单也少了,年轻人更愿意选小众的民宿婚礼、草坪婚礼,觉得“大酒楼太老派,不划算”。
更要命的是,大店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太差,一旦客流减少,固定成本却一分都不能少,十几二十个服务员要发工资,巨大的水族箱要耗电,海鲜养着一天就要耗不少饲料,要是卖不出去还得亏本处理。

2022年,渔民新村的营收掉了32%,只有8271万元,而亏损却扩大了6.5倍,亏了750万元。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它的门店一家接一家关,荔湾芳村店、天河店、东江海珠广场店,这些开了十几年的老店,最后都因为“租金太高、赚不到钱”,悄悄贴出了暂停营业的告示。

渔民新村曾想靠“买铺”避开租金压力,可买铺的成本太高,一旦经营不善,自有物业也成了“累赘”,卖了可惜,留着又要花钱维护,最后陷入两难。
老字号的“糊涂操作”败光路人缘如果说租金是压垮渔民新村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它自己的“糊涂操作”,才是让老顾客转身离开的根本原因。
最让人心寒的,是那场会员翻倍价风波,前几年,渔民新村搞了个“充1000送1000”的会员活动,不少老顾客觉得“老字号靠谱”,纷纷掏钱充值。

可到了结账的时候才发现,刷会员卡消费,菜价居然比非会员还贵,海鲜区的特价龙虾,非会员299元/斤,会员价反而要598元/斤,其他海鲜也都是这个套路。
有人调侃充会员的都是冤大头,这是把顾客当傻子耍,原本靠“信任”积累的口碑,一下子碎了大半。
后来再去看美食点评软件上的评论,满屏都是差评:“菜量越来越小,味道越来越淡,以前的虾饺咬开全是肉,现在全是淀粉、服务员态度差,叫半天都不来,问个菜价还不耐烦,环境十年没换过,桌子上的油都擦不干净,跟网红餐厅根本没法比”。

更要命的是,渔民新村的“守旧”不止在服务和环境,连菜式都没怎么变过。
二十年前的菜单上有什么,现在差不多还是那些,清蒸鱼、白灼虾、蒜蓉粉丝蒸扇贝,这些菜确实经典,但年轻人早就看腻了。

现在的网红餐厅,今天出个泰式柠檬虾,明天搞个芝士焗龙虾,连茶点都能做成熊猫流沙包和草莓拿破仑,又好看又好吃,还能发朋友圈。
可渔民新村呢?连个像样的新品都没有,菜单上的图片还是十年前拍的,模糊不清,根本勾不起食欲。

老广常说食在广州,嘴最挑剔,好吃、实在、新鲜,少一样都不行,渔民新村偏偏把这几样都丢了。
新鲜度靠“透明厨房”撑着,可味道跟不上,价格越来越高,可性价比越来越低,服务和环境跟不上,还搞“会员套路”,这样的老字号,怎么留得住顾客?

盲目扩张的“后遗症”这些年,广州不少老字号都在走下坡路,开了十年的香港富临皇宫五月花店,因为物业要“一年短租+强制重装”,老板含泪闭店。
火了十几年的清心鸡沙田乳鸽店,一夜关掉5家店,员工还在门口追讨欠薪,经营了20多年的稻香酒楼,也因为租金涨太多、出品变差,悄悄撤了天河城的店。
这些曾经的餐饮明星,如今都成了时代的眼泪。

而它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盲目扩张。
渔民新村最巅峰时,全国有28家直营店,遍布广州、佛山、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
创始人黎永星想“把海鲜航母开遍全国”,可他忘了,餐饮业不是房地产,开一家店赚钱,不代表开十家就能赚十倍。
门店多了,管理跟不上,有的店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用冻海鲜冒充活海鲜。

管理混乱还带来了成本失控,食材采购没有统一渠道,员工培训不到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仓储链跟不上,海鲜运到外地店,一半都死了,只能亏本处理。
这些问题在平时还能勉强掩盖,可疫情一来,客流减少,成本却居高不下,一下子就爆了雷。2022年,渔民新村一下子关掉了三分之二的门店,从28家缩到6家,几乎是“砍半式”收缩。
有人说是疫情毁了它们,也有人说是房东太狠,可真正的原因,是它们没跟上时代。

现在的年轻人吃的不是老字号的招牌,而是环境要好看,菜式要新颖,服务要贴心,价格要实在。
去年年底,有老广路过渔民新村杨箕店,看到卷帘门拉得严严实实,门口贴的“暂停营业”告示都泛了黄。
说到底,食客的胃最诚实,不管是二十年的老字号,还是刚开的新店,只要好吃、实在、懂变化,就能留住人。
要是只想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就算曾经再辉煌,也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一国民老字号跌落神坛!曾狠狠拿捏广东人的胃,如今仅剩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