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榨油,“这4种”食用油建议大家也要少吃,省钱又安心
平时买油,到底应该买什么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时候还会挑花眼。现在流行说“自榨油”纯天然,没错,但自榨油如果原料和工艺不过关,也可能有黄曲霉素的风险。
今天,咱们不纠结自榨油,来说说另外4种咱们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碰到,却真应该尽量少吃的油。听我给你掰扯明白,学会了不仅能让你少花冤枉钱,更重要的是能给全家人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第一种:氢化植物油
氢化植物油就是通过人工手段,把植物油变成了“人造黄油”或“植脂末”,它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会糊在我们的血管壁上,又硬又脆,还特别难清理,是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帮凶”。
大家以后买零食的时候,别光看包装,翻到背面看配料表。如果看到“人造奶油”、“起酥油”、“氢化植物油”,最好别买。
第二种:调和油
调和油说简单点,就是好几种油混合在一起。
很多商家在配料表上玩文字游戏,写得含糊不清,比如只笼统地写个“植物油”,你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是啥。而且,因为成分和比例不透明,这种油的烟点很不稳定,高温一炒,就容易产生对身体不好的有害物质。
大家买油别光看瓶子上的大字,要学会看配料表的小字!
选择那些清清楚楚标注了各种油品及其比例的调和油。如果写得含含糊糊,神神秘秘,那咱宁可选一款单一品种的油,心里踏实。
第三种:反复使用的“千滚油”
餐馆、路边摊炸油条、炸鸡排用的油,一锅油从早炸到晚,颜色都变得深黑发黏了,还在用。有时候咱们自己家里,炸完东西剩下的油,觉得倒了可惜,也留着反复炒菜用。
这种油,我管它叫“千滚油”,它就是个“隐形杀手”。油在高温下反复加热,会产生致癌物,营养价值也没了,经常吃会危害身体健康。
大家平时外出就餐,尽量少吃油炸食品,你不知道那油用了多少遍。
自己在家炸东西的油,最好只用一次就倒掉。
如果实在舍不得,也绝对不能再用来高温炒菜了,可以留着拌个凉菜、和个面馅,并且要尽快用完。
第四种:有“哈喇味”的油
任何油,只要放的时间长了,或者保存不当(比如盖子没拧紧、放在太阳下晒),就会氧化变质,产生一股特别难闻的、刺鼻的“哈喇味”。
有些人觉得,油嘛,没坏就行,有点味儿凑合吃。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变质的油里,充满了大量的“自由基”,这东西会加速身体衰老,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
吃了这种油,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就是在给肝脏“埋雷”。
一旦你闻到油有哪怕一丝丝的哈喇味,别心疼,千万别犹豫,赶紧倒掉!
总结:
建议大家,家里常备两三种油,比如炒菜用烟点高的花生油、玉米油,做凉拌菜用营养丰富的橄榄油、亚麻籽油。记住一个核心原则:高温烹饪用性质稳定的油,低温凉拌用营养价值高的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