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同质化迷思,配方易复制,难“抄”的是下一款爆品!
文|食安时代为了节省研发成本与时间并快速跟进潮流,品牌们纷纷效仿市场验证成功的产品,导致当下茶饮市场中围绕当季水果或热门元素展开的“复制”风潮愈演愈烈。这种策略虽能短期分羹却也导致产品高度同质化,品牌自身难以树立独特记忆点。
尽管供应链建设成为部分头部品牌的护城河,但口味体验与持续创造“爆款”的能力,仍是所有玩家面临的考验。茶饮品牌们依赖“复制”的增长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原创的春天何时到来?
扎堆上新,茶饮界刮起“荔枝”风暴
今年荔枝迎来大丰收,供应量激增使得市场价格大幅降低,热门影视作品《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话题,催生了今年夏天显著的“荔枝+”布局,众多茶饮品牌纷纷将其作为新品研发的核心卖点,荔枝这一元素在茶饮市场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但这种集中发力特定水果品类、打造系列新品的策略,与之前市场反响热烈的轻乳、蔬果饮、抹茶等系列如出一辙,往往由个别品牌引领后迅速引发行业性跟进行为。比如某品牌今年夏天推出了新品“一骑红尘”与“醉红尘”“一骑红尘”;某品牌品牌联合“长安的荔枝”推出联名系列“长安的荔枝冰萃”和“长安的荔枝冻冻”两款饮品;某品牌推出“荔枝冰奶”“海盐荔枝冰茶”两款荔枝系列饮品等等。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其独特的风味正成为茶饮品牌夏日创新的焦点,“荔枝+”布局的兴起,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应季选择,随着众多品牌加入这一赛道,众多品牌扎堆上新也就导致茶饮市场中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因为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口味、外观等方面都大同小异,难以区分。
这种同质化不仅削弱了品牌的竞争力,也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茶饮的新鲜感和期待,未来如何平衡风味独特性、品质稳定性将是行业内各品牌持续探索的新方向。
有利也有弊,切忌盲目跟风
茶饮行业的跟风行为并不新鲜,近年来行业整体趋向“快时尚化”加之年轻消费群体品牌忠诚度相对较低,导致一旦有网红新口味走红市场上就会迅速涌现出大量模仿产品。
对于多数小品牌而言,由于自身既缺乏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也缺少资金支持,借势热门品类反而能节省节约研发时间和资金投入,同时追随已经被验证的流行趋势,还能精准地触达潜在消费群体。
这种依赖复制热点的模式虽然降低了初期的成本和风险,但使品牌很难培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辨识度的代表性产品。对于追求长期发展的茶饮品牌而言持续的产品研发与创新不仅能保持市场活力,是品牌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投入,市场口味偏好变化快,竞争格局日新月异,仅靠复制少数几个热门单品难以支撑品牌的发展。
这一点在过去一年中药奶茶市场的快速兴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该品类初期因流量和前景吸引众多创业者入局,但不少店铺很快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有关媒体报道,一位郑州的加盟店主就坦言,品牌方后续没有持续推出新配方和产品的投入,导致新鲜感迅速丧失,现有饮品的复购率低,造成持续亏损和经营困难。
代表性产品是品牌和大众建立情感联结的载体,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说“提到伯牙绝弦就想到了某品牌”,独特的产品可以形成品牌的记忆点。而长期跟风的品牌,由于缺乏持续的创新积累和独特性,产品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当市场上充斥着相似口味时品牌形象变得模糊,难以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无法建立不可替代性。
回归本质,好喝才是硬道理
在茶饮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创新概念与营销策略层出不穷,新奇的概念或短暂的潮流或许能吸引初次尝试,产品本身的口味与口感体验,始终是品牌立足与赢得大众青睐的核心竞争力。茶饮是否“足够好喝”是决定大众是否复购的关键。
口味是决定产品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生存的根本,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大众对饮品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有关数据显示,43.1%的消费人群看重茶饮产品的口感、口味,也就是说“好喝”是茶饮品牌不可动摇的根基。
某品牌正是通过深刻理解并精准调配,创造出符合新一代消费群体口味偏好的茶饮,成功拓展了传统茶饮市场的边界,其“让茶变得好喝”的路径获得了显著成效。有关数据显示,其以茉莉雪芽为特色的经典单品“伯牙绝弦”,在去年8月实现了累计6亿杯的销量,无疑是口味制胜的有力证明。
当下“自然”、“无添加”、“零糖”等健康概念在茶饮领域已成为广泛认同的健康代名词,这主要源于消费群体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亚健康问题和身材管理意识的普遍提升,众多品牌也纷纷加码布局健康化饮品赛道。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健康属性是对产品价值的“加分项”,而不是“替代项”,大众对健康茶饮的追求其底层基石和前提条件依然是“好喝”,一款即使宣称再健康但口味不好的饮品,也难以获得大众的持续青睐。
茶饮行业的真正突围,不在于简单模仿与追逐短暂风潮,而在于回归饮品的本质深耕口感和风味的调配与理解。只有牢牢把握住“口味、口感”这一发展的根本,持续提升产品的味觉体验,才能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复制循环,在市场中赢得持久的生命力。
产品易复制,供应链难模仿
茶饮行业的热门单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快速复制,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各大品牌纷纷将竞争焦点转向上游供应链,通过在原料产地、加工工艺和产品选型上深度定制,并和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打造自身产品的优势。
某品牌构建了自有供应链体系以支撑全国数千家门店,其在20个核心城市建立了仓储中心,并配备了超过200辆自有车辆,同时联合28家运输伙伴,保障原料高效送达;大力推动供应链数字化,与G7易流合作推出“仓配一体化”方案,运用IoT+SaaS技术,实现了库存精细化管理、物流全程可视化和食品安全全链路监控;针对茶饮原料种类繁多、管理复杂的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商、仓储及配送环节的管理。
另一品牌也持续深化供应链建设,其投资的环保包材工厂2021年投产,使用植物基材料生产可降解产品,年产能超万吨并已对外销售;2024年,其自建原叶茶基地启用,年产能5000吨,自动化生产保障国内门店茶基底品质与供应;物流方面依托区域仓配中心,约92%门店实现次日达,约95%每周配送两次以上;水果统一配送覆盖超七成门店,通过优化采购与配送流程提升效率与稳定性。
构建这样高效、稳定、覆盖面广的供应链体系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这涵盖了产地直采基地建设、现代化工厂、仓储设施投入、冷链运输车队组建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这样高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运营费用,将众多实力有限的中小品牌挡在了门外,使其难以复制头部玩家的供应链优势。
在茶饮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互相借鉴很常见,但完善高效的供应链却没办法快速模仿,这是产品品质稳定的基本保障。这种需要长期投入和复杂管理搭建的体系,才是品牌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
普遍同质化,市场淘汰的加速器
当前茶饮市场繁荣的表象下同质化也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配方被快速复制,爆款元素成为行业标配,很多品牌的产品和体验都呈现出相似性。比如茶百道、喜茶、沪上阿姨等产品都建立在“茶底+水果/奶制品”这种基础模式上,导致产品风味缺乏根本性的差异。
品牌之间突破性的创新也较少,大多是流行产品的直接复制,还有部分品牌为了在竞争中维持低价,通过减少容量或者降低原料品质来压缩成本。所谓的“创新”往往局限在更换水果或者添加少量辅料上,比如“水果+芝士奶盖”的组合再搭配一些小料丰富口感,不同品牌的产品在本质构成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普遍同质化的趋势,直接导致了大众眼中产品的可替代性显著增强,不同品牌的产品在配方、口感和体验上高度重叠时,大众的选择也在基于低特定品牌的价值认同,而是容易被低价吸引。这种可替代性是加速茶饮市场品牌淘汰的推力之一,对于部分依赖加盟模式的品牌而言,缺乏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会阻碍其生存。
市场将会加速淘汰那些缺乏鲜明个性、产品雷同并且创新不足的茶饮品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还是那些真正建立起难以被轻易模仿的产品差异化优势的品牌。
“平替”产品收割价格敏感人群
当下茶饮市场中口感与颜值接近头部品牌,但定价低的“平替”产品正快速收割部分消费群体。在大众价格敏感度提升、对产品体验差异感弱化的背景下,大众很容易因为显著的性价比优势而倒戈,只要口感、美观度等能接近原创,“平替”便能凭借价格优势吸引注重实惠的消费群体。
某品牌能够在短时间能快速扩张,主要是借鉴某头部品牌的模式聚焦下沉市场,避开高端竞争,产品采用5元左右的平价定位,降低了消费门槛,赢得了大众的认可,该品牌还对市场上其他头部品牌“爆品”进行微创新后推出。
该品牌通过“优质平价”的产品定位成功塑造了“性价比”的品牌形象,有关媒体报道早在2021年,当竞争对手还在围绕饮品规格中杯、大杯做文章时,该品牌推出1升装的水果茶,并以9.9元的价格售卖,而某头部品牌同规格的“西瓜椰椰桶”售价约为22元,凭借这一举措,其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仅在2022年就售出1.1亿杯。
为了抵御“平替”的冲击,不少茶饮品牌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比如,某头部品牌推出一系列新品轻芝多肉葡萄、水牛乳双拼波波、芝芝芒芒等;另一品牌推出“血糯米奶茶”“谷谷金砖”等新品;还有品牌推出了真鲜奶茶系列,加入新鲜的高品质生牛乳的产品。
部分品牌凭借“平替”策略收割价格敏感的大众市场,头部玩家则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与创新来巩固和扩大优势。只有当品牌的迭代创新速度超越竞争对手的复制能力时,才可能会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新品频出,爆品难寻
现下产品创新的“易得性”已显著提升,上文提到的部分品牌都有自己的供应链,其凭借成熟的供应链能够快速迭代新品。重要的是原料供应商也参与其中,不仅提供创新思路,甚至能直接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某茶饮原料供应商推出一款液态基底产品香烤黄油浆,旨在为茶咖饮品提供便捷解决方案,该产品融合黄油与焦糖风味,选用进口乳制品原料,经特定工艺及无菌灌装技术生产而成。其特点在于门店可直接使用,省去额外调配环节,除作为饮品基底提升口感顺滑度外,该黄油浆也适用于制作奶盖、奶冻、冰淇淋及奶昔等多种茶咖配料与甜品。
然而,当所有玩家都能轻易获得相似的配方和解决方案时,创新本身仅仅成了“入场券”,真正的稀缺品,是能够赢得大众青睐的“爆款”,茶饮爆款主要依赖引入新奇原料新水果、新元素等来引爆市场。如今,这条路径挑战很多,可供开发的原料已相当充分基础的创新搭配基本都已经被探索了;大众见识过大量新产品,仅凭“新意”打造爆款变得异常困难,同时,随着茶饮品牌众多、产品海量,大众拥有的选择也变多了,使得脱颖而出和获得广泛认可越来越艰难。
当原料商能轻易提供创新方案,茶饮产品的迭代已非难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配方可复制、供应链可共享的同质化环境中,创造出那份能引发大众共鸣的“爆款”,才是品牌摆脱复制漩涡、实现差异制胜的关键所在。
茶饮市场的“复制潮”终将面临市场的自然选择,当下荔枝的风靡,不过是行业追逐短期热点的一个缩影,跟风虽然能节省成本,却也稀释了品牌的独特价值。产品配方可以被轻易模仿,但供应链壁垒和对消费群体口味的精准把握,并不是“一日之功”。唯有那些深耕品质、用真材实料说话、并能稳定输出好味道的品牌,才能赢得持久的青睐。
行业思考:新式茶饮的规模化扩张中行业过度聚焦“上新速度”与营销声量,却淡化了创新的价值,这种快节奏催生了配方复制、概念扎堆的乱象,削弱了产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了行业在高速增长期对基础研发、风味科学及可持续供应链的投入相对不足,这种失衡虽然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但也需要全行业共同应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