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小啤酒瓶!0.05毫升无醇款,嘉士伯“一滴啤酒”火了!
最近嘉士伯整了个挺有意思的活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啤酒,瓶子才12毫米高,差不多就是一粒米的大小,里面就装0.05毫升的酒。说出来你可能都觉得不可思议,这量连一品脱的零头都不到。
这“迷你啤酒”细节拉满,从瓶子到酒,全是小心思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AI合成的图,毕竟这么小的瓶子太少见了。
结果嘉士伯专门强调,展示的照片全是真的,就怕大家觉得是噱头。
你再看瓶里的酒,不是普通啤酒,是无醇的,专门在瑞典法尔肯贝格的嘉士伯实验啤酒厂酿的。
他们说要靠“浓郁的口感”弥补量少的问题,虽然喝不到,但这想法还挺贴心,既不耽误传递理念,又不会让人摄入酒精。
这小瓶子的制作也没那么简单,玻璃瓶是找瑞典的Glaskomponent公司做的,这家公司本来就专做实验室玻璃仪器,对付微型容器有经验。
瓶盖和标签更费功夫,找了瑞典微缩艺术家奥莎・斯特兰德来弄。
她以前给玩偶屋做过微缩道具,可这次不一样,12毫米的瓶子贴标签、装可拆卸瓶盖,压根没现成工艺。
奥莎说全靠精准操作和耐心才做成,我想着这活儿得瞪大眼睛一点点抠,真是够细致的。
不过这啤酒的核心不是“喝”,是传递想法。
嘉士伯说就是想倡导大家更负责任、更节制地喝酒,瑞典分公司的传播总监卡斯珀・丹尼尔森还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克制的创意”。
现在好多人回家前总想着“快速喝一杯”,硬邦邦的说教没人爱听,嘉士伯用这么个可爱的小瓶子提醒,反而更容易让人记住,这思路确实比单纯喊口号管用。
光说这小啤酒的制作和理念还不够,它能做出来,背后还有技术撑着。
灌装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0.05毫升的量太微小了,普通工具根本办不到。
最后是瑞典国有研究创新机构RISE出手,用光纤专用的超细导管才搞定。
这种导管平时常用来分装生物医疗的微量试剂,用来灌啤酒也算“跨界应用”了,不得不说,科技确实能解决不少看似不可能的事。
别误解“小型啤酒”!嘉士伯的创新,还连着酿酒史说到啤酒,可能有人会以为“小型啤酒”就是指瓶子小,其实不是这样。
行业里说的“小型啤酒”,重点在酒精含量低,一般在0.5%到2.8%之间。
伦敦就有不少小酒厂,专门做这种低醇啤酒。
嘉士伯这次选无醇款,其实也踩准了现在的消费趋势。
好多调查都说,1996到2010年出生的Z世代,比前几代人喝得少多了。
我身边的95后朋友聚会,一半以上都会选无醇饮料,看来健康饮酒的观念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嘉士伯能想出这种创新点子,不是偶然,人家从1847年成立开始,就没停下过搞研究的脚步。
1883年的时候,他们实验室的埃米尔・克里斯蒂安・汉森开发了酵母纯化技术。
本来以前啤酒质量忽好忽坏,就是因为酵母不纯,有了这个技术,每批啤酒的质量才能稳定下来,现在全球啤酒能工业化生产,这技术功不可没。
过了十几年,他们实验室的索伦・索伦森又提出了pH值的概念。
别看这概念现在挺常见,当时对酿酒来说太重要了,靠它能控制啤酒的风味,还能防止微生物污染。
本来想,嘉士伯也就是在老技术上深耕,没想到近几年还研发了“ZerO2瓶盖”,能隔绝瓶里的氧气,让啤酒保鲜期更长,这种持续创新的劲头,确实值得佩服。
说到酿酒,人类喝啤酒的历史可太久了。
据说是公元前10000年,美索不达米亚那边就可能有大麦残渣酒了,不过没文字记载。
最早的证据是9000年前中国北方的发酵饮料,用山楂果、野生葡萄、大米和蜂蜜做的,比葡萄酒还早。
那时候酿酒有意思,得把谷物放嘴里嚼湿,靠唾液里的酶把淀粉变成能发酵的糖分,再吐进酒浆里。
现在看这种方法有点原始,但在当时也算是“智慧结晶”了。
后来埃及人在公元前5000年也开始酿酒,用枣子、石榴这些本地植物当原料。
到了公元前3150年,他们都有工业化酒厂了,专门给建吉萨金字塔的工人供应啤酒。
以前总觉得啤酒是休闲饮料,没想到在古代还能当“工作补给”,看来那时候啤酒的地位不低。
再后来啤酒传到欧洲,那边大麦多,酿酒原料充足,青铜时代的希腊就有酿酒的证据了。
专家说,那时候的人不只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喝酒,全年宴会都离不开,啤酒在当时也是社交的重要东西。
直到中世纪,发芽大麦成了发酵糖的主要来源,啤酒才慢慢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现在嘉士伯还想把创新传下去,他们向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发起挑战,让大家做更小的啤酒。
赢了的能拿1万瑞典克朗,还能去哥本哈根的嘉士伯研究实验室参观。
如此看来,嘉士伯不只是自己搞创新,还想带动年轻人一起探索,这种把理念和传承结合起来的做法,确实比单纯做个产品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这瓶12毫米的啤酒看着不起眼,却装下了不少东西有嘉士伯倡导理性饮酒的用心,有背后的技术支撑,还有从古代到现在的酿酒历史。
有时候真不是越大的东西越有分量,这种小而精的创意,既能让人记住,又能传递深层的意义。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企业像嘉士伯这样,用创新的方式平衡产品和理念,让喝酒这件事既有趣,又能保持健康和理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