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是旱还是涝,八月二十一早知道,看看农谚怎么说
农历八月廿一,家里老人总是会盯着天说一句,“今年是下雨还是晴天,明年就全看它了”。小时候家里种地,每到这个日子就得看天,有时候邻居还特地跑出来一起盯天,看云,看雨,来年大家的话题全围着今天打转。现在很多人觉得这些说法没什么意义,可是每到这一天,老人孩子都还在念叨。其实我们心里多少也有点在意。八月廿一到底有啥讲头,为什么长期被大家看得这么重?其实就是农村人看天种地,经验都在这里面了。老人总说:“八月二十一动了流,秋后四十五个风雨头。“ 就是说这天一旦下雨,地里到处都是流水,就接着秋后都是雨天。雨多了秋收难,庄稼抢收也赶不上进度。北方玉米花生这个时候正要收割,南方有晚稻要授粉,一下雨,北方庄稼都要霉掉,南方稻谷也结不起来。整个秋天雨多,土地都很湿,气温变化带着潮湿,一直延续到冬天。有的时候不用存太多水,地里水分就足够明年春天用,旱灾不到,反倒容易积水成灾,地里庄稼烂了收不到,大家都愁粮价。
有一年家里就是八月廿一下了大雨,后来秋天阴雨一天比一天多。玉米收不回来,地里烂了一半。邻村老王还讲那年南方晚稻都授不上粉,北方豆子也烂了。到了年底,村里人看粮价猛涨,市场里米都快卖光了。大家就说这句话准。可不是年年都灵,第二年廿一晴了大半天,“八月廿一晴一天,万里无云到年关“又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老人们一边晒着玉米,一边说这下没灾了,明年地里肯定干,粮价就没啥起伏了。
“八月廿一晴,谷米堆满仓。“
这句话也是老人特别爱说的。大家都喜欢晴天,秋收没雨,晒粮、储起来不用担心发霉。冬小麦也好播种,地松得很,来年春耕顺利。晴天的时候地里活儿都好干,一年丰收大家就有盼头。有时候还会有邻村的人来看收成怎么样,家家户户粮食都能堆起来,人也更踏实。
可雨天那种情况,老人们都会担心,“八月廿一雨,谷米价如金“。地里作物刚长好就得收割,秋收赶不上不了,谷子价就上涨。大家都怕秋天的雨,怕粮食霉、怕来年收成不好。有个人赶着卖玉米碰上一雨,价格涨得快,还没吹口气,月底市场价直接翻了个倍。大家就觉得这行,经验是有道理的。
这些经验不只是老人的唠叨,很多人其实也有体会。身边朋友说,虽然现在天气没有那么准,有时候下雨也不见得明年不好收,可是这些话依旧有点道理。有人说现在气候全变了,春天开始暖得早,粮食长得也怪,有时候一场秋雨能把庄稼全泡了。很多时候,农谚就是家里老人种了一辈子地总结出来的,他们看天实在,每年八月廿一都要记一笔。家里的账本上一到这天就写今年晴、今年雨,明年全靠记下来。
再说现在大家都用天气预报,不怎么信这些口头话。但即使天气预报准确,还是没有农谚来得让人心里有数。有时候家里老人会把农谚拿来和电视里的预报比,到底下雨了还是晴了都得拿来对一对。有时候预报不准,老人小孩就一起说还是农谚靠谱。其实到底哪个准,心里都有个数。
很多老人说,天气现在变得怪了,极端天气也多。春天刚暖和起来,忽然又冷了,大家都说以前讲的那些农谚慢慢失了效。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乐意听听这些话,不完全信,可是心里都会记住。自己种地的就更讲究,遇到特殊年景都专门去看八月廿一的天,一年两三次都不落下。老人说这句话是根,明年能不能丰收都在今天看。
“农谚是过去人靠天吃饭总结下来的经验,用来盼丰收和记天气变化。“
现在城市里的人回家,跟老人聊起这些农谚,再查查手机里的天气预报,不一样却都挺有意思。感觉虽然这些话不一定绝对准,心里听着还是觉得亲切。自己做饭时想着谷米要涨价,收割时想着过年能不能多囤粮,都和这些经验有关。
大家其实都在意天,种地的人看天养家,城市里的人也看天安排出行。农谚虽然只是口头经验,但它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未来怎么变化,农谚在老人桌前、家里灶台边,都还会一直传下去。
大家都会问,农谚准吗?其实不准也没事,大多数人就是聊聊家常,顺便记个念想。老人说这话就是全村的盼头,换谁家都一样。现在气候变得乱,但种地的总希望和天干好关系,听听农谚就像是家里的安慰。
有朋友说,天气预报方便,可是农谚能让家里人多几句说话,也能让种地的有点寄托。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每年八月廿一,不管是晴还是雨,大家都希望明年好收成。有时候老人还翻翻去年的记账本,看去年是晴还是雨,有没有准,只要一家人都能聊起来,这就是生活的趣味。
现在生活好了,不种地的人也会怀念农村的那些天气经验。有人说这是传统,其实就是一句家常话,让大家放心。以后八月廿一天晴天雨,老人小孩都还会记着,说着农谚,也希望一年一年都好,粮食别涨太快,天别太怪,大家都顺利。
“农谚不一定当真,但它让人觉得有盼头,也许只是聊家常,也能让人安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