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12:29

看完广东人的一日三餐,终于明白:为啥广东街上很少看到胖子


早上7点的广州,老城街巷已人声鼎沸。67岁的陈奶奶拎着刚买的新鲜豆腐和各色时蔬回家,路上遇见同龄的大妈,彼此笑谈昨夜的汤水和今日的早茶。你很难在这里看到肥胖的中老年人——大家的穿着都利落,步伐轻快,脸色透着健康的红润。偶尔有外地游客问:“广东人怎么都这么精神,难道美食诱惑不大吗?”其实,广东人对“吃”,讲究得很,也自有一套独特的智慧。
但是,想过没有?身为全国著名的“美食省份”,广东人究竟凭什么能“吃得好”又“吃不胖”?是传说中的“清淡饮食”在起作用,还是他们在三餐细节里藏着更深的“长寿密码”?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广东街头的胖子比例,确实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中国营养学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广东省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率为27.2%,全国平均接近34%。这个差距,背后到底有何秘密?今天,我们就从一日三餐的真实场景,剖析广东人“吃瘦的秘密”。
广东人的一日三餐,为什么总是让肥胖“无处藏身”?很多人以为,广东餐桌不过是“淡而无味”的白粥、汤水、蒸菜。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医生指出,广东人的饮食之所以让肥胖“靠边站”,关键在于他们坚持了以下4大习惯,而第三点更是其他地区人容易忽略的关键细节。
一、科学搭配,三餐多样,主食不过量
别看陈奶奶的早餐是清粥小菜,配些腌制咸菜和牛奶,但主食的总量远小于北方常见的馒头、油条。广东人普遍遵循“少量、多样、均衡”的饮食原则。饺子、云吞、粥、粉面、小点心交替变化,很少有单一、高碳水主食霸屏。《中国健康与营养发展报告2022》显示,广东居民每日摄入谷类主食仅为全国平均的84%。主食不过量,是杜绝餐后血糖和脂肪囤积的第一道屏障。

二、轻油少糖,烹调“走鲜”,拒绝重口味
广东菜以“清而不淡、鲜而不腥”著称,蒸、煮、炖是常见工艺。全家热衷煲汤,奶奶每周都变换花样:老火靓汤、冬瓜莲藕排骨汤,油脂少、添加糖极低。调查发现,广东居民每日烹饪用油量约为23.5g,低于全国平均的29g。大量研究表明,烹饪方式以清蒸炖煮为主时,肥胖发生率降低6%-12%。与动辄重盐重油的饮食相比,广东人对“鲜味”的执念,让身体悄悄减少脂肪储存。
三、蔬菜天天有,饮食纤维丰富、肠道健康
广东市场蔬菜品类丰富,新鲜多样,家庭餐桌上几乎每餐都不会缺少绿叶蔬菜。广东人每日蔬菜摄入量高达370克,比全国推荐摄入量多出至少12%。而纤维的充足,不仅维持肠道环境,还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增强饱腹感,让你不知不觉少吃多余的热量。医生特别提醒,第三餐“夜宵”虽风靡,但以清淡靓汤和低脂肪品类为主,远离高热量烧烤,与不少地区夜宵重油重肉形成鲜明对比。

四、细嚼慢咽,膳食节奏健康,夜间进食相对规矩
广东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吃饭节奏平稳,每口都细致品味食物的本味。研究提示,咀嚼慢的群体BMI普遍较低,肥胖风险下降14.8%。尹医生曾分享:广式家庭晚餐多安排在6-7点,避免过晚或宵夜高热量冲击,留出充足消化时间,对代谢健康极有益。
广东饮食习惯能否复制?为啥有些人效仿“清淡饮食”却没见瘦?近年很多人开始尝试模仿广东饮食,却发现并没有预期的瘦身效果。问题根源在于,对“清淡”的简单理解掩盖了细节管理——比如主食量、饮食均衡、纤维摄入、咀嚼速度等,都是关键环节。仅仅少油少糖,但餐餐大米饭下肚,或夜宵依旧烧烤重油——这种“伪清淡”饮食,并不能达到广东饮食防胖的真实效果。
想要借鉴广东人“吃瘦”的秘诀,必须做到这些改变
医生综合建议,想真正“复制”广东式健康:
饮食多样化,主食不过量,每餐主食控制在1小碗(约80-100g生重)
烹饪时以清蒸、炖、煮为主,减少爆炒、油炸;每天至少包含300g蔬菜,多选深色绿叶和十字花科蔬菜;尽量做到晚餐及夜宵不过量、不过咸,避免高热量宵夜;吃饭细嚼慢咽,控制进食速度,每餐20分钟以上;坚持日常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等,提升基础代谢。

广东人的“健康吃法”,其实非常接地气。关键在于食物新鲜、搭配均衡、控制油盐糖的量,以及慢节奏用餐。只有从根本打破重油重盐、宵夜无节制的饮食习惯,才能真正向健康靠近。广东街头“瘦子多”的秘密,其实藏在这些不动声色的小习惯里。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广东省成人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中国食物与营养,2022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中国不同菜系烹饪方式与肥胖风险评估”
“广州市成年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2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完广东人的一日三餐,终于明白:为啥广东街上很少看到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