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21:38

小时候西红柿又红又甜,现在又硬又难吃?揭秘番茄背后的改造计划


小时候的味道还记得吗?那时候的西红柿,红得透亮,咬一口汁水四溢。
如今,超市货架上的西红柿看起来一个比一个“标准”,皮厚肉硬,咬下去却毫无甜味,甚至带点生涩。
很多人调侃,现在的西红柿“长得漂亮,味道像塑料”。
那么到底是我们的味觉变了,还是西红柿真的变了?

西红柿的根其实不在我们熟悉的土地上,而是在遥远的南美安第斯山脉,最早的野生番茄,体型小如豆,名叫醋栗番茄,大约七万八千年前就已经在那片土地上自然分化出来。
人类真正开始种植西红柿,是从中美洲的玛雅与阿兹特克文明开始的,他们把这颗小果子驯化得五颜六色,有红的、黄的、大的、小的。
后来,16世纪的西班牙人把这种“奇果”带回欧洲,才慢慢让它走进全球人的厨房。

不过,西红柿的“海外打拼”并不顺利,刚进入欧洲时,它被当成“毒果”拒之门外,贵族吃完上吐下泻,其实是因为当时盛行的铅制餐具和酸性番茄发生了化学反应。
更糟糕的是,它还被误认为是与毒性植物有亲戚关系的“邪物”,甚至有人说它是狼人变身的媒介。
直到1754年,英国皇家学会才正式“平反”,宣布西红柿可以吃,即便如此,西红柿也一直到19世纪才在英国被大范围接受。
进入现代,西红柿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二战后,世界开始大规模迈入工业化时代,农业也不例外。

对于一颗娇嫩易坏的果子而言,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运输和机械化采收的需求,人们开始嫌弃老西红柿产量低、易腐烂、不耐摔。
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番茄改造计划”就这么开始了。
各国科学家和农学家,纷纷动手对西红柿下了“改造令”,英国搞出了“单茎番茄”,减少人工打叉的麻烦,荷兰搞了个“延迟成熟基因”,让番茄在货架上多撑几天,苏联则专攻“果大早熟”,方便机械收割,美国佛州更是打造出“硬果番茄”,皮厚耐摔,适合长距离运输。

中国这边,自1950年代起也开始引进苏联的番茄技术,从60年代到90年代,重点放在杂交育种上,提高产量、抗病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脚步加快,番茄的销售链条越拉越长,为了让它们能从田间地头“活着”走到超市货架,中国也引进了美国的“硬果番茄”。
这些番茄有个共同特点,看着红,吃着硬,不怎么甜。

它们的皮更厚,果形更标准,颜色更红,运输抗压都没问题,但口感却一落千丈,汁少、甜味低,甚至有点“塑料味”。
这并不是错觉,而是科学研究证实的事实。
201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早在1950年代,番茄出现了一种影响色泽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让番茄颜色更加均匀、鲜红,看起来更诱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突变会抑制一个叫GLK2的基因,而它恰恰控制着果实内部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减弱,就意味着叶绿体减少,糖分积累变少,风味物质也跟着下降,研究人员还做了实验,恢复GLK2表达后,糖分能提升21%,风味立竿见影。

到了2019年,康奈尔大学又通过大规模基因研究发现,当代番茄大约有25.8%的基因已经缺失或发生变异,其中很多都是跟风味相关的基因,比如13种关键的挥发性物质都出现了削弱。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个促进叶绿体合成的SIGLK2基因,居然在育种过程中被淘汰掉了。
就像为了让一块布料更结实,牺牲了它原有的柔软,西红柿也在这场“进化”中,彻底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味道。
2024年,中国科研团队终于在这种风味危机中杀出一条路,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掉了两个抑制糖合成的基因。
结果非常惊人,番茄中的蔗糖和果糖含量提高了30%,而且没有影响产量和果实大小,这意味着,甜和高产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过去的育种路径忽视了它。

除了基因,采摘和储存方式也让番茄口感大打折扣,为了适应长链运输,西红柿大多在“绿熟期”就被摘下,这个时候果实还没有完全成熟,淀粉没有转化成糖,自然吃起来寡淡。
摘下后再用乙烯催熟,虽然看起来红了,但味道却没跟上。
更糟的是,很多人回家就把它丢进冰箱,冷藏会抑制乙烯的释放,阻断番茄的后熟过程,导致风味物质无法合成。
所以没有熟的番茄千万不要冷藏,可以放进袋子里,或者跟苹果一起放,利用苹果释放的乙烯让番茄自然成熟。
还有一个小技巧,储存时把果蒂朝下,能延长保质期,防止水分流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问题在哪儿,为什么还是吃不到小时候那种西红柿?

原因其实很现实。
在这个强调效率和成本的时代,果农要考虑产量、运输、损耗,商贩要考虑保鲜、外观、利润,消费者也往往只看颜色和大小,很少有人愿意为“味道”多掏钱。
在这种市场逻辑下,风味自然成了牺牲品。
这是一场“利己理性人”的合谋。
但好消息是,世界上仍然保留着超过6000种番茄品种,很多小众品种依然拥有浓郁的风味,只是它们在大市场上难以立足。
如果我们能加强基因筛选,重新组合风味和高产基因,再加上消费者对“好味道”的重视,未来西红柿或许有机会找回它原本的味道。
如今的技术并不缺,缺的是方向和耐心。
只要我们愿意,小时候那个红得发亮、甜得发腻的西红柿,不会永远消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时候西红柿又红又甜,现在又硬又难吃?揭秘番茄背后的改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