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21:40

金凤送爽迎宾至 酱香之旅醉青春——Z世代打卡京华老烧坊,触摸百年酱酒匠心​


10月14日的茅台镇,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梳妆过。前几日还萦绕不散的闷热悄然退去,澄澈的蓝天缀着几缕白云,金风拂过赤水河沿岸的酒坊,把醇厚的酱香揉进风里——这座“中国酒都”正以最舒展的姿态,迎接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四川、重庆、贵阳、遵义等地的20余名年轻网络达人,他们带着镜头与好奇,开启了“酱香之旅”的第一站: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四星级特色酒庄——京华老烧坊。
当这群习惯了快节奏短视频创作的年轻人,踏入这座沉淀了百年时光的老烧坊,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生产车间里,本酿酒周期的古法纯粮固态发酵、全人力手工酿造已告一段落,没有了往日酿酒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却丝毫不见冷清。空气中弥漫的酒香,不是短暂的刺鼻气息,而是像老茶一样温润绵长,那是高粱、小麦与时光交融的味道,吸一口便让人忍不住闭眼细品。
手指轻轻拂过边缘被百年蒸汽熏出的深褐色包浆,镜头里的石甑高大而厚重,每一道纹路都像是在诉说故事。车间角落,承载着岁月印记的陶坛、木铲、竹筐整齐摆放,这些并非陈列的“古董”,而是曾陪伴一代又一代酿酒人劳作的“老伙计”,是实打实的工业遗产。它们静默矗立,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展现着百年烧坊的匠心传承,让在场的年轻人们频频发出惊叹,手机、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师傅,‘12987’工艺到底有多复杂?”“‘三高、三长、三多一少’具体指什么呀?”“手工技艺是怎么保证代代相传不跑偏的?”围绕在讲解员身旁,年轻达人们抛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眼神里满是对传统酿造文化的求知欲。讲解员拿起一把酒醅,指着颗粒分明的原料耐心解答:“‘12987’是酱酒的灵魂,一年生产周期里,要经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少一步都出不了这正宗酱香。而‘三高’是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三长’是基酒储存长、生产周期长、工艺链条长,‘三多一少’则是微生物多、香味物质多、轮次酒多、辅料少——这些‘麻烦’的讲究,才造就了酱酒优雅细腻、入口绵柔、空杯留香持久的独特风味。”

若说生产车间的参观是“视觉与听觉的匠心课堂”,那“单碗酒”体验区的互动,便是“味觉与情感的深度碰撞”。刚走进体验区,浓郁的酒香便扑面而来,土陶碗里盛着的酱酒晶莹剔透,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咱们仁怀人喝白酒,讲究用单碗,端着碗喝才够豪爽,才能品出酱酒的醇厚!”当地师傅的话音刚落,年轻达人们便迫不及待地端起碗,有的小心翼翼抿一口,有的干脆豪爽饮下,欢声笑语瞬间填满了整个空间。
体验接近尾声,年轻达人们围坐在老烧坊的院坝里,聊起了这次“酱香之旅”的感悟。
“其实不是年轻人不爱白酒,而是以前没有真正了解它的机会。”
“以前看到的白酒广告,大多是西装革履的长辈在商务场合碰杯,感觉和我们的生活脱节。但今天,我们摸过了百年石甑,听过了工艺故事,喝过了单碗酱酒,才发现白酒里藏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口感也这么有层次。”
“我回去之后,一定要把这次体验做成系列视频,从工艺讲解到单碗酒体验,让更多同龄人知道,传统酱酒不是‘老古董’,而是值得被喜欢的‘文化潮品’!”
这场沉浸式体验,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打卡之旅”,实则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酱酒产业寻求“年轻化破圈”的生动实践。从行业视角来看,过去白酒产业多聚焦“产品本身”,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随着消费群体迭代,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感”与“文化认同”。京华老烧坊的聪明之处,便在于没有将“百年历史”与“传统工艺”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转化为可触摸、可品尝、可分享的体验场景——让石甑成为“拍照打卡点”,让单碗酒成为“互动载体”,让工艺讲解成为“知识干货”,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搭建起传统酱酒与Z世代之间的桥梁。
正如达人们所说,白酒产业的未来,正从“卖酒”向“推广一种有底蕴的生活方式”转变。而京华老烧坊此次接待年轻网络达人的尝试,正是这一转变的鲜活案例。它证明,当传统工艺遇上年轻视角,当文化底蕴融入体验场景,传统产业便能焕发新的活力。
未来,当这些“种子”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开来,会有更多年轻人了解酱酒、爱上酱酒;当更多像京华老烧坊这样的酒庄,愿意用年轻化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茅台镇的酱香便会飘得更远、更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杨柳
三审 潘树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凤送爽迎宾至 酱香之旅醉青春——Z世代打卡京华老烧坊,触摸百年酱酒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