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看电影文/乔光斌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综艺节目比比皆是,轻易而举就可享受到城市影院、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等新媒体电影,大家对农村电影或广场电影兴趣不大,即便是电影下乡或者到社区放映了,看电影也没几个人,即使有几个人也都是上年纪的(年轻人一般选择到城市电影院看电影或在家里手机看视频),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能看一场电影是方圆几公里乡亲们的大事,每次放电影都像过年一样,看电影的场面可以说是热闹非凡。
在我童年时期,也就是七十年代,生活在农村乡下,那时农村还很落后,物质生活尚不丰富,精神生活更是单调。有些地方还没能通电,电视也没有进入农家,乡亲们能看场大戏、听听说书、看一次电影就很不错了。看电影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寄托之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那时放电影还是黑白银幕,流行的电影有《地雷战》、《地道战》、《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战斗片,还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戏剧片。公演电影是乡文化站的一项主要职能,每个乡都有电影放映队,安排专职人员在乡里各大队各自然村轮流放映。那时放电影不像现在方便,一个公社十几个大队,只有一台电影放映机,一个轮回一个月,我们大队十个自然村,有时半年才轮上一次到我们村。每到放电影的时候,村子里会安排劳力拉着架子车到上一个放映点,把电影放映机和电影幕布装上车拉到村里,电影放映员一般会随后骑上自行车,带着电影胶带在天黑前到村里。
放电影一般都会提前几天通知,那时候没有通讯设备,有放电影的好消息时,大人小孩都奔走相告,有些甚至专门跑一趟去通知自家亲戚,或者专门去接老人提前过来。只要听说村里或邻村有电影,大家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那一天到来,本村的或离得近的村民早早都会过去多占几个位置,也有的给邻村亲戚占的,有的跑好几里地去看电影。
那时放电影一般在村里空旷地或打麦场里,找两棵相近的树或者立两根木杆子,挂上幕布,在离幕布十来米的地方放张桌子,电影放映机放到桌子上,放映员坐在桌子旁,待天黑后就开始放映了。
遇到农闲时看电影人多,大家很早就匆匆吃过晚饭,带着凳子往放映场地赶。到那后,首先占据有利位置,放映机附近的、银幕正前方的、台阶上不容易被挡住视线的。由于人太多,坐凳子、坐地上、站在凳子上,爬到窗子或树上,大人们也会把小孩驾到脖子上看。有些人到晚了就没地方站,还是十分想看,实在不行就到背面,虽然图像是相反的,动作也有点怪怪的,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很好笑。
等到八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将土地分田到户,乡亲们温饱问题逐步解决,再加上陆续开始种烟叶、花生等经济作物,有些年轻人农闲时到城里打工挣点钱,老百姓口袋里就多了一点余钱,放电影的次数也渐渐多了,黑白的影片也逐渐变成了彩色的。谁家娶媳妇、小孩过满月、老年人大寿、孩子考上大学等大喜事,都会在村里人的鼓动下,以放一场电影的方式来答谢村民们。
在放电影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不和谐的事,有些好事青年三五成群混在看电影人群中(一般在放映机后边光线比较弱的位置)闹出点小事,看谁不顺眼就伺机包围在人群中游来游去,会产生短时的场面骚动和争执,有时几句话不和,吵架的、斗殴的也时有发生,严重时还会造成放映的短暂停滞。每到这时,村里年龄大点的主事人都会出来调和,边说边骂,闹事者不欢而散。
电影放映结束,人们就会借着月光或者手电筒往家赶。如果能够看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不光在放映当天晚上激动兴奋,有时甚至能够高兴好几天。闲暇时大家会谈论电影里的人和事,回味电影里每个精彩的片段,有时也会因观点不一致发生一些争执,甚至会因此吵得面红耳赤,但也仅仅吵吵而已,事后还是好邻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看电影的追求也淡了,慢慢地露天电影就淡出了乡亲们的视野。但每每想起儿时的电影,时常还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抹不掉的生活记忆。
作者简介:
乔光斌,男,河南省宜阳县董王庄乡人,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曾在国有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现担任洛阳市某外资企业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爱好篮球、跑步。近几年业余写点随笔,回忆过往经历,记录生活点滴。
#头条创作挑战赛##爆料##文学创作大会##头条创作嘉年华##头条创作游园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