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精就是加了添加剂的味精?到底哪个更好?配料表告诉你答案
逛超市时,你是否在调料区犹豫过:炒菜该放味精还是鸡精?包装上密密麻麻的配料表总让人犯难——味精的成分干干净净只有谷氨酸钠,鸡精却除了谷氨酸钠,还有核苷酸、香辛料,甚至可能藏着“鸡肉提取物”。于是坊间总有传言:“鸡精不就是加了添加剂的味精吗?”
1866年的德国实验室里,科学家理查松正对着小麦面筋做实验。当他从面筋中分离出一种白色晶体时,或许没想过这个名叫“谷氨酸”的物质,会在半个多世纪后改变世界餐桌。可惜的是,这位严谨的科学家只关注它的化学性质,从没尝过一口。
这一耽误,就是34年。直到1908年的东京,日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的妻子端上一碗海带汤,改变了一切。池田教授喝着汤,突然被那股难以名状的鲜美击中。
接下来的半年里,他把家里的海带煮了又煮、提炼了又提炼,终于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了0.2克谷氨酸钠。当他把这种白色粉末撒进清汤,原本平淡的液体瞬间变得鲜美异常。池田菊苗立刻为这项发现申请专利,还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味之素。
“味之素”很快风靡全球。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巧妙地翻译成“味精”——味道中的精华,直白又贴切。随着发酵技术的成熟,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味精生产国。到上世纪80年代,厨房里放一包味精,成了中国家庭的标志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食品科学家们盯着谷氨酸钠犯了难。作为味精的垄断者,他们既想保持鲜味优势,又想降低生产成本——毕竟,消费者永远在追求“更鲜、更便宜”。
转机出现在一种叫“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物质上。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不起眼的化合物本身鲜味微弱,但当它和谷氨酸钠按1:1混合时,奇迹发生了:整体鲜味竟然成倍增长!
1960年,日本调味料株式会社推出了“二代味精”。这种新产品里谷氨酸钠含量降低了,却因为添加了呈味核苷酸二钠,鲜度反而更强烈。更关键的是,成本比普通味精降低了39.5%到63.4%。一时间,二代味精横扫市场,让传统味精厂商坐立难安。
这波冲击也传到了中国。当时的食品工业界意识到,单纯比拼谷氨酸钠含量已经落伍,鲜味的“协同效应”才是未来。但中国的科学家们没有止步于模仿,他们在思考一个更接地气的问题:除了“鲜”,中国人的餐桌还需要什么?
1984年,北京的一间实验室里,食品工业协会技术专家荣耀中先生正翻着一本介绍日本鲣鱼精的资料。鲣鱼精是用煮熟的鲣鱼干提炼的调味料,自带海鲜的醇厚风味。这个思路突然点亮了他:中国人爱吃鸡肉,能不能做出“鸡肉味的复合味精”?
太太乐鸡精创始人荣耀中(右)
荣耀中团队开始了大胆尝试。他们把鸡肉煮熟、浓缩,提取出天然的鸡味物质,再按比例混合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和香辛料。当第一批样品做出来时,所有人都被惊艳了——它不仅有味精的鲜,还有鸡肉的香,用来炒菜、炖汤,风味层次瞬间丰富了许多。
他们给这种新产品起名太太乐“鸡精”。测试数据显示,鸡精的鲜度比当时的味精提升了50%,价格却便宜了20%。之后,鸡精正式量产,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
但鸡精的进化没有停止。随着科技发展,水解植物蛋白、酵母抽提物、呈味肽等新原料不断加入“鲜味阵营”。现在的鸡精早已不是简单的“味精+鸡味”,而是一场可以定制的味觉交响乐:有的强调“浓鸡汤味”,适合炖菜;有的突出“清鲜味”,更配炒菜;甚至还有针对火锅研发的“耐高温型”。
面对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权威机构早已给出答案:味精(谷氨酸钠)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极其安全”的食品;鸡精中添加的食盐、核苷酸、香辛料等,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常规原料。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小厂家可能用“鸡味香精”替代天然鸡肉提取物,出现“鸡精无鸡”的情况。因此,选择正规品牌、查看配料表(优先选含“鸡肉粉”“鸡油”的产品),就能放心使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