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拌木耳:焯水锁鲜超脆嫩,一口鲜香开胃,家常凉拌绝了!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一到春天,后山的竹林里全是冒尖的春笋。每天放学,我总拎着小竹篮跟奶奶去挖笋,刚出土的春笋裹着带泥的笋壳,掰下来还带着股清清爽爽的土味。奶奶会把笋剥得白白净净,切成薄片,再从房梁上取下晒干的黑木耳,用温水泡发。傍晚灶火升起,水烧开后把笋片丢进去焯一会儿,捞出来过凉水,跟泡软的木耳放一起,加两勺生抽、一勺香醋,撒上蒜末和葱花,淋点香油一拌,那股子脆劲儿、鲜劲儿,我能就着吃两碗白米饭。现在自己住,也常做这道菜,一口下去,全是小时候农村生活的惬意,特治愈。
竹笋和木耳的搭配,在古代可是老百姓餐桌上的 “老搭档” 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写过竹笋,说 “笋,可菹可煮”,意思是竹笋能腌着吃、能煮着吃,那会儿农村人家就爱把新鲜竹笋处理后,和易得的食材搭着吃。而木耳呢,明代《本草纲目》里提过它 “生于朽木之上”,是不用花钱买、山里就能采到的食材。过去江南一带的农村,逢年过节办宴席,肯定有一道竹笋拌木耳,做法没那么多讲究,却凭着鲜脆的口感,一代代传了下来,算下来也有上百年了。它不是什么名贵菜,却比那些大菜更贴老百姓的胃,不管是配粥还是下饭,都特别香。
刚焯好的竹笋捞出来,还冒着热气,咬一口 “咔嚓” 脆,带着点淡淡的甜,一点不涩口。泡发好的木耳捏在手里软乎乎的,嚼起来又带点弹劲,不柴也不硬。等把两者放凉,浇上调好的酱汁,蒜香和醋香一下子就飘进鼻子里,再撒上点红辣椒圈和白芝麻,红的、白的、黑的、绿的,看着就有食欲。夹一筷子放进嘴里,竹笋的脆、木耳的弹,裹着酱汁的鲜,酸溜溜、香喷喷的,一点不腻人。夏天吃一口,嘴里凉丝丝的,连心里的燥热都散了,这口感真的绝了,吃了还想再夹一筷子。
做这道菜,食材用量得精准:新鲜竹笋 200 克(要是用冬笋,去硬壳后大概剩 150 克肉),干木耳 30 克(用温水泡发后约 150 克)。选新鲜竹笋时,挑笋壳紧实、没开裂的,捏着笋尖硬实不软塌,剥开后笋肉雪白,没有黄斑和怪味,春天的春笋最鲜,秋天的冬笋更嫩;冬天没新鲜笋,用袋装笋干也成,泡发后要多洗几遍去盐。选干木耳别买颜色太黑发亮的,自然深褐色最好,泡发后抓起来有弹性,捏着不糟,泡完的水清澈不浑浊,这样的木耳才新鲜没掺假。
烹饪步骤第一步:泡发木耳(革新技巧)。把 30 克干木耳放进温水中,加 1 勺面粉搅拌均匀,静置 30 分钟。面粉能吸附木耳表面的灰尘和杂质,比直接泡洗干净多了,泡好后用清水冲 2 遍,撕成小朵备用,这步千万别省,不然木耳吃着有沙。
第二步:处理竹笋。200 克新鲜竹笋剥去外壳,切掉底部 1 厘米的老根(老根嚼不动),切成 3 毫米厚的薄片。烧一锅水,加 1 勺盐,水烧开后放入笋片,大火煮 2 分钟转中火再煮 1 分钟,捞出立刻过凉水(过凉水能保持脆嫩,还能去涩),传统只煮 1 分钟,多煮 1 分钟涩味去得更干净。
第三步:调灵魂酱汁。碗里放 2 勺生抽、1 勺半香醋(喜欢酸口可以多放半勺)、1 勺香油、3 瓣蒜末(切成蒜末比蒜末末更出香)、1 个小米辣切圈(不吃辣就不放),再加半勺白糖提鲜,用筷子搅匀,静置 5 分钟让调料融合,这样酱汁比刚拌好更鲜。
第四步:混合拌匀。把过凉的笋片和木耳放进大碗里,先轻轻翻拌 2 下,让两者散开,再把调好的酱汁倒进去,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拌 1 分钟,别来回乱拌,免得把木耳拌碎,这样每片笋和每朵木耳都能裹上酱汁。
第五步:点睛增香。最后撒上 1 小把葱花(或者香菜碎,看个人口味),再抓 1 勺熟白芝麻撒上去,轻轻翻拌 1 下,静置 3 分钟让味道再浸一会儿,刚拌好就吃味道不够透,等 3 分钟再吃,鲜脆感更足。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各种凉拌菜的新吃法,咱这道竹笋拌木耳也能跟上潮流。比如现在流行 “冷泡”,把泡好的木耳和焯凉的竹笋放进密封盒,倒上调好的酱汁,放冰箱冷藏 2 小时再吃,木耳更脆,竹笋更凉,夏天吃比冰西瓜还解腻,特别适合减脂期的朋友,低卡又饱腹,比吃沙拉还香。
还有网红凉拌菜里常说的 “分层拌法”,咱第三步调酱汁、第四步先拌食材再浇汁,就是用到了这个方法,避免酱汁沉在碗底,有的食材没味有的太咸。对比最近火的凉拌秋葵、凉拌海带,竹笋拌木耳的口感更丰富,既有笋的脆,又有木耳的弹,而且不用复杂调料,家常就能做。
另外,我最近还试了个新吃法:加一勺百香果果肉进酱汁里,酸甜味更特别,还带着点果香,跟竹笋的鲜特别搭,喜欢尝鲜的朋友可以试试,做法简单还不翻车,比外面卖的网红凉拌菜还好吃。
大伙儿做这道竹笋拌木耳的时候,喜欢加小米辣提辣,还是加辣椒油增香呀?我平时爱加一勺自家炸的辣椒油,香得很,你们有啥独家调料秘方,比如加麻酱或者花生碎?快来评论区说说!
还有,春天挖春笋的时候,你们除了做凉拌菜,还会用来炖肉、炒腊肉不?我奶奶以前总用春笋炒腊肉,油香混着笋鲜,也特别好吃。你们有啥和竹笋相关的难忘故事,比如第一次挖笋的经历?来评论区分享下,咱一起聊家常味!
关注食味流年,带你了解更多和美食有关的故事、知识和技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