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跑遍河南,花68000学到的4款开封硬菜配方,连盐都精准到克
第一章:100 天、68000 块,只为圆她一句 “在家能吃就好”去年开春的一个晚上,我蹲在阳台修洗衣机,老婆在厨房擦油烟机,油烟机的轰鸣声里,她突然喊我:“上次去开封吃的那小笼包,汤要是能在家喝到就好了。” 我抬头看她,她正对着窗户哈气擦玻璃,手背上沾着油污,头发别在耳后,露出的耳垂上还戴着结婚时买的银耳钉 —— 那耳钉戴了八年,边缘都磨亮了。我走过去帮她递抹布,瞥见她放在灶台上的手机,屏幕裂了一道斜纹,是去年冬天她骑车买早点时摔的。她点开微信给我看朋友发的灌汤包视频,手机卡得半天跳不出画面,进度条卡在 “99%”,她手指反复戳屏幕,嘴里念叨:“这破手机,又卡了。” 我早就说过换手机,她总说:“再用用,等娃上小学了再换,省点钱。”
那晚我没睡着,翻来覆去想她咬开小笼包时,汤溅到嘴角又慌忙擦掉的样子;想冬天她捧着羊双肠汤,手冻得发红还舍不得放下的样子。我攒了两年的 68000 块,原本是想给她换手机、再添个新冰箱,可看着她满足的小模样,我突然想:不如去河南把这几道菜学回来,让她在家就能吃,还能开个店自己创业当老板。
出发前一天,老婆在灯下给我装行李,她把腌萝卜干装进玻璃罐,罐口缠了三层保鲜膜,说:“外头菜贵,你就着萝卜干吃饭,别瞎花钱。” 她又把我的旧毛衣找出来,袖口磨破了,她用针线缝了个小补丁,“河南冷,早晚穿这个”。我看着她低头缝补丁的样子,头发里有几根白丝,在台灯下很显眼 —— 她才三十五岁啊。
第二天我走的时候,她送我到小区门口,手里还攥着我的保温杯,说:“水我灌满了,路上喝。” 车开的时候,我从后视镜看她,她还站在原地,手里举着那个裂屏的手机,想给我发微信,又怕我开车分心,就那么站着,直到看不见。
这一去就是 100 天。从开封鼓楼的 “第一楼” 到杞县的农家院,再到郑州藏在巷子里的夫妻店,我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帮师傅揉面,揉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学炒红薯泥时,蒋师傅脾气倔,不教我,我就坐在旁边看他炒,看了半个月,发现他每次加香油都是分 5 次,每次不多不少 25 克,连搅的圈数都差不多 —— 他说 “这菜要像疼媳妇一样用心,差一点都不行”。
有天晚上我给老婆视频,她的脸在屏幕上卡成马赛克,声音延迟半分钟,我喊 “老婆”,她过了好久才回:“你在外头别省饭钱,我今天给娃做了鸡蛋羹,娃说像你做的。” 说着她把手机对准娃,娃举着勺子喊 “爸爸快回来”,手机突然黑屏了,再打过去就没人接了 —— 后来她告诉我,那天手机没电关机了,她抱着娃在窗台等了我一晚上,以为我出了事。
100 天后我回家,行李箱里没装别的,全是记配方的本子和师傅送的香料。老婆来接我,第一句话不是问累不累,而是摸我晒脱皮的脖子,说:“怎么晒这么黑?” 她帮我提行李箱,箱子太重,她踉跄了一下,我赶紧接过来,发现她的手比上次更粗糙了,指关节上还有裂口 —— 是天天洗尿布、擦桌子磨的。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做小笼包,蒸好的时候,她先给我夹了一个,说:“你先吃,我看看是不是那味儿。” 我咬开皮,汤流进嘴里,鲜得很,抬头看她,她正笑着看我,眼睛亮得像星星,和第一次在开封吃的时候一样。
第二章:4 款开封硬菜详细做法(每一步都藏着我踩过的坑,连手法都教你)一、开封灌汤包(李师傅说:“揉面要揉到‘三光’,调馅要搅到‘拉丝’,差一步都不是那味儿”)我跟李师傅学了 20 天,才把揉面的手法练会。他一开始不教我,说 “你这手太生,揉不出好面”,直到有天早上我帮他扫院子,他看到我手上的茧子 —— 那是揉面揉出来的,才说:“来,我教你‘三软三硬’。”
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
(50个包子量)
备注
面团原料
中筋小麦粉(五得利三星)
500g
蛋白质 11%-12%,买的时候看配料表,别买错
面团原料
盐
2g
用细盐,别用粗盐,不然揉不匀
面团原料
温水
250ml
冬天 40℃(用手背试,不烫),夏天 20℃(凉手)
馅料原料
猪后腿肉(肥瘦 3:7)
500g
让肉铺老板剔除筋膜,别自己剔,费时间还剔不干净
馅料原料
清水 / 高汤
350-500ml
高汤最好是猪骨汤,没有就用清水,冬天温水(30℃),夏天凉水(10℃)
馅料香料
葱段
50g
选葱白,别选葱叶,香味足
馅料香料
姜片
30g
去皮,切成薄片,更容易出味
馅料香料
花椒
10g
选红花椒,别用青花椒,香味更浓
馅料香料
八角
5g
选完整的,别买碎的,碎的容易有杂质
馅料调料
盐
8g
分 2 次加,第一次和馅加 4g,最后补 4g
馅料调料
白糖
5g
用白砂糖,别用冰糖,冰糖化得慢
馅料调料
生抽
15ml
选 “酿造生抽”,配料表第一位是大豆,别用 “配制酱油”
馅料调料
老抽
5ml
只调色,多了发苦,滴的时候数着,1 滴约 0.5ml,滴 10 滴就行
馅料调料
料酒
10ml
用黄酒,别用白酒,去腥味还不冲
馅料调料
小磨香油
25ml
最后加,加早了香味会散
馅料调料
白胡椒粉
3g
用现磨的,别用现成的粉,香味更足
1. 揉面:“三软三硬” 手法详解,揉不对皮就破
李师傅教我揉面时,让我站在案板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说 “揉面要用力,不然面不筋道”:
[*]先把 500g 面粉倒在案板上,用手扒拉成一个 “圆圈”,中间挖个坑,放 2g 盐,盐要撒均匀,别堆在一块 —— 不然面团会有盐粒,擀皮时容易破。[*]分 3 次加温水,第一次加 80ml,用筷子顺时针搅,搅到面粉变成小絮状;第二次加 80ml,继续搅,絮状变大;第三次加 90ml,搅到大部分面粉都成絮状,剩下的干面粉用手蘸点水,揉进去 —— 这一步别用手直接揉,不然面粉会粘在手上,得用筷子先搅。[*]下手揉面:双手掌心对着面团,手指弯曲,用力把面团往案板上压,然后往回揉,像 “搓衣服” 一样,第一次揉 5 分钟,揉到面团表面没有干面粉,摸起来光滑,就放在盆里,盖一块湿纱布(纱布要拧干,别滴水),静置 10 分钟 —— 这叫 “初揉”,让面粉充分吸水,我有次没盖纱布,面团表面干了,擀皮时裂了口子。[*]“扎水” 步骤:双手蘸点清水(别蘸太多,手指湿润就行),双手掌心对着面团,用手指关节往面团里扎,就像给面团 “按摩”,扎的时候要均匀,每个地方都扎到,扎软后再揉 3 分钟,揉到面团硬挺,再静置 10 分钟 —— 这个步骤要重复 2 次,最后一次揉完,面团要达到 “面光、盆光、手光”:面光就是面团表面光滑,没有裂纹;盆光就是盆里没有粘面;手光就是手上没有粘面,摸起来像婴儿的屁股一样软滑。[*]饧面 30 分钟:把面团放在盆里,盖湿纱布,放在阴凉处(别晒太阳),饧面时间别省!我有次急着包,只饧了 15 分钟,擀皮的时候,皮一拉就破,馅里的汤全流出来了,老婆帮我收拾的时候,说 “别急,下次咱饧够时间”。2. 调馅:“打水” 要慢,搅要顺向,不然汤漏
李师傅说 “好馅是搅出来的,不是拌出来的”,我第一次调馅,把葱姜水一次性倒进去,结果肉馅稀得像粥,根本包不了,他就拿个勺子敲我盆:“你这是喂猪呢?肉要慢慢吸,不然怎么抱得住汤?”
[*]先做葱姜水:找一个干净的玻璃罐,放葱段 50g(切成 3cm 长的段)、姜片 30g(切成薄片)、花椒 10g、八角 5g,倒入 500ml 开水,盖紧盖子,泡 30 分钟 —— 泡的时候要盖盖子,香味才不会散,泡好后用纱布过滤,把渣子去掉,然后放冰箱冷藏 10 分钟,凉的葱姜水让肉更嫩,还能去腥。[*]调馅手法:把绞好的肉馅放进不锈钢盆里(别用塑料盆,塑料会吸味),先加 4g 盐、5g 白糖、15ml 生抽、5ml 老抽、10ml 料酒,再放 10g 姜末(姜末要切细,别成块),然后双手握住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 ——必须顺时针,不能乱搅,不然肉里的蛋白质不会抱团,汤会漏,搅的时候要用力,每次搅都要把盆底的肉馅翻上来,搅到肉馅发黏、起胶,大概需要 3 分钟,能看到肉馅表面有光泽。[*]分次打水:分 5-6 次加葱姜水,每次加 50-100ml,加一次搅 2 分钟,加的时候要慢,先把葱姜水倒在肉馅表面,然后顺着顺时针搅,直到肉馅把水吸完,再加下一次 —— 怎么判断水吸完了?就是肉馅表面没有积水,用筷子挑起来,肉馅能挂在筷子上,不往下滴。最后一次加水后,搅到肉馅变成稀粥状,用筷子挑起来能拉丝,长度大概 5cm,这时候肉馅就调好了。[*]锁鲜:最后加 25ml 小磨香油、3g 白胡椒粉,轻轻搅均匀(别用力,不然会把肉里的水搅出来),然后放冰箱冷藏 30 分钟,让肉馅更紧实,冷藏温度别太低,4℃就行,太低会冻住,不好包。3. 擀皮:“边薄中间厚”,手法要转擀
我一开始擀皮,总擀成 “圆饼”,中间和边一样厚,李师傅就站在我旁边,握着我的手教:“左手转,右手擀,边擀边转,不然皮不圆。”
[*]分剂子:把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长条,粗细要均匀,大概像手腕一样粗,然后用刀切成 10g 一个的小剂子(比乒乓球小一点),每个剂子都要揉圆,揉的时候用手掌心轻轻搓,别太用力,不然剂子会硬,擀的时候会裂。[*]擀皮手法:左手托着剂子,右手拿擀面杖(擀面杖要选中间粗、两端细的,擀起来均匀),擀的时候,右手用力擀一下,左手把面皮转一下(转 30 度左右),再擀一下,再转一下,反复这样,擀到面皮直径 8cm,边缘薄(1mm)、中间厚(1.5mm)—— 怎么判断厚度?用手指摸,边缘能感觉到薄,中间有点厚,这样包馅的时候,中间不会破,边缘容易捏褶。擀的时候,案板上可以撒点干面粉(别太多,不然皮会干),防止粘案板。4. 包馅:18-21 个褶,收口要 “鱼嘴形”
我练了 5 天,才学会捏 18 个褶,一开始总捏破,肉馅里的汤流出来,老婆就帮我擦案板,说 “慢慢来,我陪着你练”。
[*]放馅:左手托着面皮,右手用勺子(选小一点的勺,一勺刚好 20g)取 20g 馅,放在面皮中央,馅别放太多,不然包的时候会溢出来;也别太少,不然没汤。[*]捏褶手法:右手拇指固定在面皮中间,别移动,食指从右向左推褶,推的时候,食指要弯一点,把面皮推起来一个小褶,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捏的时候要用力,不然蒸的时候会开,然后左手慢慢转面皮(转 10 度左右),再推下一个褶,这样反复,一共捏 18-21 个褶 —— 褶要均匀,每个褶的大小差不多,别有的大有的小,不然蒸出来不好看。[*]收口:最后一个褶捏好后,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的边缘,轻轻往中间收,收出一个 “鱼嘴形”,确保边缘没有缝隙,我有次没收好口,蒸的时候,汤全流到蒸笼里了,蒸好的包子没汤,老婆吃的时候,还说 “没事,下次咱收紧点”。5. 蒸制:大火蒸 6-8 分钟,关火焖 1 分钟,差 1 分钟都不行
李师傅说 “蒸包子看火候,火小了不熟,火大了塌,时间差 1 分钟都不行”,我有次蒸了 7 分钟,包子没熟,又蒸了 2 分钟,结果包子塌了,像个小饼。
[*]蒸前准备:蒸柜里加水,加到底部的加热管没过 2cm(别加太少,不然会烧干;别加太多,不然水会溢出来),然后开大火,把水烧开,看到蒸柜里冒大蒸汽,就可以放包子了。小笼底部刷一层薄油(用菜籽油,别用豆油,豆油有腥味),防粘,每个小笼放 15 个包子,包子之间要留空隙,别挤在一起,不然蒸的时候会粘住。[*]蒸制时间:大火蒸,单层蒸 6 分钟,多层蒸 8 分钟(比如蒸 2 层,就蒸 8 分钟),蒸的时候别开盖,一开盖温度下降,包子会塌。怎么判断熟了?看包子表面,变得晶莹剔透,底部有点微黄,用手轻轻按一下,能弹回来,就是熟了。[*]焖制:关火后,别马上开盖,焖 1 分钟,让包子适应温度,不然温差太大,包子会塌 —— 我第一次没焖,开盖后,包子一下子就扁了,馅里的汤全没了,老婆安慰我 “没事,下次咱焖够时间”。出锅检查:用筷子轻夹包子顶部,能完整提起来,而且感觉里面有汤晃动,没有汤漏出来,就是合格的;如果提不起来,就是蒸太久了,皮烂了。
二、开封四味烩菜(张师傅说:“汤要熬到乳白,菜要煨到入味,老汤是魂”)我在开封回回巷学四味烩菜,张师傅是个回族老人,他说这菜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四味食材象征‘忠孝节义’,以前是给客人上的硬菜,现在是家常味,但汤不能马虎”。
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10碗量)
备注
四味主料
牛腱子肉(切小丁)
300g
选牛前腱,有筋有肉,切 1.5cm 见方的丁,别太大,不然煨不熟
四味主料
牛肉丸子
30 个
牛绞肉选肥瘦 3:7,别太瘦,不然丸子柴
四味主料
熟面筋(切方块)
50 块
选厚一点的熟面筋,切 3cm 见方的块,炸的时候容易起泡
四味主料
干黄花菜
100g
选颜色黄的,别选黑的,泡发后去根,根硬,不好吃
汤底原料
羊棒骨
1500g
选带髓的羊棒骨,用刀背敲裂,骨髓能熬出来,汤更鲜
汤底原料
羊肉块
500g
选羊肋条肉,带点肥的,汤更香,切成 3cm 见方的块
汤底香料
白芷
15g
去腥核心,别少放,少了汤有腥味
汤底香料
良姜
10g
切成片,和白芷搭配,去腥增香
汤底香料
草果
3 颗
去籽,籽发苦,用刀把草果切开,把籽挖出来
汤底香料
小茴香
20g
用纱布包起来,不然煮的时候会散在汤里
汤底香料
花椒
10g
选红花椒,香味浓,也去腥
汤底香料
沙姜
5g
切成片,增香,别多放,多了抢味
汤底香料
香叶
3 片
一片一片放,别多放,多了发苦
调味原料
盐
30g
汤要偏咸,食材会吸盐,最后尝一下,比平时喝汤咸一点就行
调味原料
白胡椒粉
20g
每碗 2g,用现磨的,香味足
调味原料
香菜末
100g
最后撒,选新鲜的,洗干净,切成 1cm 长的段
调味原料
葱花
50g
选葱白,切成末,最后撒,增香
1. 熬汤底:武火摧骨 1 小时,文火吊鲜 4 小时,汤才乳白
张师傅教我熬汤时,说 “汤要熬到‘挂勺’,就是用勺子舀起来,汤能挂在勺子上,不马上流下来”,我第一次熬汤,只炖了 2 小时,汤是清的,他就说:“你这是煮骨头,不是熬汤,得有耐心。”
[*]骨块预处理:羊棒骨和羊肉块放在盆里,加冷水,没过骨块 3cm,泡 2 小时,中间换 2 次水 —— 第一次泡 1 小时,把水倒掉,再加水泡 1 小时,这样能把血水去掉,汤不腥。泡好后,冷水下锅,加姜片 20g、葱段 20g,大火煮沸,煮 5 分钟,期间撇净浮沫(浮沫是血沫,不撇汤会腥),撇到汤变清,然后把骨块捞出来,用温水冲干净(别用凉水,不然骨块表面的蛋白质会凝固,骨髓熬不出来)。[*]熬汤步骤:找一个大铁锅(别用不锈钢锅,铁锅熬汤更鲜),把骨块放进去,加足量冷水,没过骨块 5cm,大火煮沸,保持沸腾 1 小时 —— 这叫 “武火摧骨”,能把骨块里的骨髓熬出来,汤会慢慢变浑浊。1 小时后,转小火,加香料包(白芷 15g、良姜 10g、草果 3 颗去籽、小茴香 20g、花椒 10g、沙姜 5g、香叶 3 片),再放姜片 50g、葱段 100g,慢炖 4 小时 —— 炖的时候要盖盖子,香味才不会散,期间别加水,加水会影响汤的浓度,如果实在要加,就加开水。[*]调味:关火前 30 分钟加盐,30g 盐刚好,加的时候要搅拌均匀,然后尝一下,汤要偏咸,因为食材会吸盐,我有次盐加少了,最后菜没味,又补盐,汤就浑了,张师傅说 “盐要一次加够,补盐就毁了”。[*]过滤:熬好的汤用纱布过滤,把骨渣和香料包去掉,放保温桶里,撇点表层的 “髓油”(后面做羊油辣子用),髓油是汤的精华,香味浓。2. 处理四味食材:“分锅煨,别一起煮,熟度不一样”
张师傅说 “四味菜要分开煮,牛肉丁要煨 20 分钟,丸子要煨 15 分钟,面筋 10 分钟,黄花菜 5 分钟,一起煮,有的烂有的生”,我第一次图省事,一起煮,结果牛肉丁没烂,黄花菜成了泥,老婆帮我吃掉了黄花菜,说 “挺好吃的,就是有点烂”。
[*]牛肉丁:另起锅,加 200ml 熬好的羊汤,放 5g 盐、3g 花椒,中火煨 20 分钟,煮的时候要盖盖子,让牛肉丁充分吸汤,煮到用筷子能戳透,戳的时候没有阻力,就是熟了,别煮太烂,不然嚼着没劲儿。[*]牛肉丸子:先做丸子,牛绞肉 500g(肥瘦 3:7)放在盆里,加 100g 红薯淀粉(肉:淀粉 = 5:1)、1 个鸡蛋(鸡蛋要打散)、50ml 葱姜水、5g 盐、3g 白胡椒粉,然后双手握住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搅到肉馅发黏,能捏成团,然后把肉馅放在手心,捏成直径 3cm 的丸子,搓圆。锅里加油,油温六成热(180℃,用筷子试,筷子放进油里,周围冒小泡),把丸子放进去,炸到金黄,捞出来控油。然后用羊汤煨 15 分钟,让丸子吸满汤,咬开有汁。[*]炸面筋:市售的熟面筋切成 3cm 见方的块,锅里加油,油温 100-120℃(油面不冒烟,用手放在油面上方,能感觉到热),把面筋放进去,炸到表面起泡、酥脆,捞出来控油,然后用羊汤煨 10 分钟,让面筋吸汤,变得软筋,咬着有弹性。[*]黄花菜:干黄花菜用温水泡 1 小时,泡发后去根,根硬,不好吃,然后冷水下锅焯水 2 分钟,焯水能去涩味,捞出来用冷水冲一下,沥干水分,然后用羊汤煨 5 分钟,保持软嫩,别煮太久,不然会烂。3. 出餐:按比例装碗,冲汤撒料,羊油辣子是魂
[*]装碗:每碗按牛肉丁 30g、丸子 3 颗、面筋 5 块、黄花菜 10g 的比例装,别多别少,多了成本高,少了不够吃,我给老婆装的时候,多放了 1 颗丸子,她说 “你怎么给我多放了,你也吃”。[*]冲汤:把煮沸的羊汤冲进碗里,冲到八分满,别太满,不然端的时候会洒。调味:撒 2g 白胡椒粉、10g 香菜末、5g 葱花,然后根据口味淋羊油辣子 —— 羊油辣子做法:用熬汤撇的髓油,放在锅里加热到 160℃(用温度计测,没有温度计就看油冒烟,冒青烟就行),分 3 次泼在辣椒面(5 斤不辣的二荆条 + 1 斤辣的小米辣)上,每次泼完都要搅拌均匀,然后加 50g 孜然粉、30g 小茴香粉、100g 白芝麻,放凉后装罐,香得很,老婆每次都要多淋一点。
三、开封羊双肠汤(王师傅说:“肠要洗三遍,汤要熬够时,不然有腥味,没人吃”)我在开封西门外学羊双肠汤,王师傅是屠户出身,他爸爸以前就是卖羊双肠汤的,“这汤以前叫‘羊霜肠’,因为冬天汤表面结的羊油像霜,洗肠是最累的活,洗不干净,汤就毁了”。
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10碗量)
备注
双肠主料
羊大肠
600g
选肠壁厚的,没有破损,闻着没有异味的
双肠主料
羊小肠
400g
比大肠细,用来灌血肠,选新鲜的,别选冻的
附加食材
羊胎盘(羊包)
2 个
提前用温水泡 1 小时,去血水,泡的时候要换水
附加食材
羊腰(外腰)
10 个
选新鲜的,切成 3mm 厚的片,别太厚,不然煮不熟
附加食材
新鲜羊血
500g
现接的,加 50g 盐(羊血:盐 = 10:1)防凝,盐要搅均匀
汤底原料
牛棒骨
1400g
带髓的,占 70%,提鲜,用刀背敲裂
汤底原料
羊骨
600g
占 30%,增香,选羊腿骨,敲裂
汤底香料
白芷
15g
去腥核心,比其他香料多放,切成片,更容易出味
汤底香料
良姜
10g
切成片,和白芷搭配,去腥
汤底香料
草果
3 颗
去籽,用刀切开挖籽,不然发苦
汤底香料
小茴香
20g
用纱布包起来,煮的时候不散
汤底香料
花椒
10g
红花椒,去腥增香
汤底香料
沙姜
5g
切片,增香
调味原料
盐
40g
汤偏咸,食材吸盐,最后尝一下
调味原料
白胡椒粉
30g
每碗 3g,现磨
调味原料
香菜末
150g
新鲜的,切 1cm 段
调味原料
葱花
80g
葱白切末
调味原料
高度白酒
20ml
焯水用,选 50 度以上的,去腥效果好
1. 洗肠:“三步法”,一步都不能少,不然腥
王师傅教我洗肠时,说 “洗肠要像洗自己的手一样仔细,不然有黏液,吃着腥”,我第一次洗肠,没洗干净,煮出来有黏液,老婆没说难吃,还说 “下次咱多洗一遍”。
[*]初洗:把羊大肠和小肠翻面,用筷子挑着翻,筷子从肠的一端插进去,慢慢推,把肠翻过来,别弄破。翻好后,放盆里,加玉米面(500g 肠用 3 勺,普通喝汤的勺,选粗玉米面,摩擦力大,容易去黏液),双手抓住肠,反复揉,揉 5 分钟,每个地方都揉到,把肠壁上的黏液揉掉,然后用流水冲,冲到没有玉米面残留,摸起来没有黏液,就是洗干净了。[*]浸泡:找一个盆,放 500ml 水,加 3 勺白醋(普通食用醋),搅拌均匀,把洗好的肠放进去,浸泡 20 分钟 —— 白醋能中和肠的碱性,减少腥味,泡的时候要翻一下肠,让每个地方都泡到,泡好后用流水冲 1 分钟,把醋味冲掉。[*]焯水:锅里加冷水,放肠、姜片 30g、葱段 20g、高度白酒 20ml,大火煮沸,煮 5 分钟,期间撇净浮沫,浮沫是血沫和杂质,不撇汤会腥,然后把肠捞出来,用温水冲干净(别用凉水,不然肠会变硬,嚼不动),冲的时候要轻,别把肠弄破。2. 做血肠:80℃水浴煮,浮起来就熟,不然柴
我第一次做血肠,用开水煮,结果血肠变柴,王师傅骂我 “你这是煮石头呢?血嫩得很,开水一煮就老了”,老婆帮我吃了柴血肠,说 “挺香的,就是有点嚼不动”。
[*]调羊血:新鲜羊血放在不锈钢盆里,加 50g 盐(羊血:盐 = 10:1),双手握住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 2 分钟,让盐融化,然后加 500ml 冰水(冰水让血肠更嫩,别用凉水),搅均匀,搅到羊血没有颗粒,像稀粥一样。[*]灌血肠:把处理好的羊小肠(洗干净、焯水后的)一端用棉线扎紧,另一端用漏斗把羊血灌进去,灌的时候要慢,别灌太满,灌到 8 分满就行 —— 灌太满,煮的时候会胀破,灌好后把另一端也用棉线扎紧,然后用针在肠上扎几个小孔,放气,不然煮的时候会鼓包。[*]煮血肠:锅里加冷水,烧到 80℃(用温度计测,没有温度计就看水面冒小泡,不沸腾),把血肠放进去,小火煮 30 分钟,煮的时候要轻轻翻动,让血肠受热均匀,煮到血肠浮起来,用筷子插一下,筷子不沾血,就是熟了,捞出来放凉,切成 3cm 长的段,别切太细,不然煮的时候会断。3. 熬汤底:牛骨为主,羊骨为辅,汤鲜
[*]骨块预处理:牛棒骨和羊骨放在盆里,加冷水,没过骨块 3cm,泡 2 小时,中间换 2 次水,去血水,泡好后冷水下锅,加姜片 20g、葱段 20g,大火煮沸,煮 5 分钟,撇净浮沫,捞出来用温水冲干净。[*]熬汤:大铁锅里放骨块,加足量冷水,没过骨块 5cm,大火煮沸,保持沸腾 20 分钟,撇净浮沫,转小火,加香料包(白芷 15g、良姜 10g、草果 3 颗去籽、小茴香 20g、花椒 10g、沙姜 5g),再放姜片 50g、葱段 100g,慢炖 4-6 小时,炖到汤呈乳白状,像牛奶一样。[*]调味:加盐 40g,搅均匀,关火前 10 分钟尝一下,汤要偏咸,因为肠和其他食材会吸盐,不够咸就加点,别太咸,不然没法喝。4. 煮肠和出餐:“先煮肠,后放腰,腰老了不好吃”
[*]煮肠:汤底煮沸,先放洗好的羊大肠、小肠和羊胎盘,中火煮 30 分钟,煮的时候要盖盖子,煮到用筷子轻戳肠能穿透,戳的时候没有阻力,肠不烂,就是熟了。[*]放腰片和血肠:临出锅前 5 分钟,加羊腰片和血肠段,煮到羊腰变色(从红变粉白)就关火,别煮太久,不然羊腰会老,嚼着像橡皮 —— 我有次接了个电话,忘了关火,羊腰煮了 10 分钟,嚼不动,老婆帮我吃掉了,说 “没事,下次咱定个闹钟”。出餐:每碗装 250g 羊杂(大肠 + 小肠 + 胎盘 + 腰片 + 血肠),加 500ml 汤底,撒 3g 白胡椒粉、15g 香菜末、8g 葱花,淋一勺羊油辣子,配个硬面烧饼,老婆每次都把烧饼掰碎泡在汤里,说 “这样才香”。
四、杞县炒红薯泥(蒋师傅说:“这菜是‘三不沾’,炒到能堆成小山,才合格,要像疼媳妇一样用心”)我跟蒋师傅学炒红薯泥,他今年七十岁了,说这菜是他爷爷蒋世奇创制的,“以前是宫廷菜,现在是家常味,但炒的功夫不能丢”,我第一次炒红薯泥,炒得太稀,他就说 “你这是炒红薯粥,不是红薯泥,得有耐心”。
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10人份)
备注
主料
开封沙地红薯(汝阳品种)
1000g
橙黄色,糖分高,水分适中,别选白心的,不甜
油脂
小磨香油
250g
分 5 次加,别用其他油,香油香
糖
白砂糖
500g
红薯泥:糖 = 2:1,根据红薯甜度调,红薯甜就少放 10g
辅料
山楂丁
100g
最后撒,解腻,选无核的
辅料
玫瑰片
50g
最后撒,增香,选干的玫瑰花瓣
辅料
青红丝
30g
最后撒,好看,别多放,多了抢味
辅料
桂花糖
20g
最后撒,增香,选纯桂花做的
辅料
白芝麻(熟)
50g
最后撒,增香,提前用锅炒一下
其他
温水
100ml
调红薯泥用,别多放,多了炒的时间长
1. 蒸红薯:“切片蒸,别切块,熟得均匀”
蒋师傅说 “红薯蒸不好,炒出来有硬块,不好吃”,我第一次切块蒸,中间没熟,炒的时候全是颗粒,老婆帮我挑硬块,说 “没事,下次咱切片蒸”。
[*]处理红薯:红薯去皮,用刀切成 0.5cm 厚的薄片,越薄熟得越快,也越容易压成泥,别切成块,块中间不容易熟。切好后放在蒸笼里,铺均匀,别堆在一起,堆在一起熟得不均匀。[*]蒸制:大火蒸 15-20 分钟,蒸的时候要盖盖子,蒸汽才足,蒸到用筷子戳一下,能轻松穿透,没有阻力,就是熟了。蒸好后把红薯取出来,放在盘子里,晾凉 5 分钟,不然烫手。[*]制泥:把蒸好的红薯放在纱布里,包紧,双手用力挤压,把纤维过滤掉,挤的时候要均匀,每个地方都挤到,挤出来的泥要细腻,没有颗粒;如果没有纱布,就用破壁机打,打 3 分钟,直到细腻无颗粒 ——一定要细腻,不然炒出来有硬块,影响口感。[*]调糊:把红薯泥放在盆里,加 100ml 温水,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别太稀,像酸奶一样就行,太稀炒的时候要炒很久,我有次加太多水,炒了 25 分钟才成型。2. 炒红薯泥:顺时针搅,分次加油,炒到柿红色,不沾锅
蒋师傅教我炒红薯泥时,说 “炒的时候要一直搅,别停,停了就粘锅,像疼媳妇一样,不能分心”,我第一次炒的时候,停了 10 秒,锅底就粘了一层焦的,老婆帮我刮锅底,说 “没事,下次咱不停”。
[*]熬糖色:锅里放 50g 香油,中火加热,加热到香油微微冒烟(别太热,太热糖会糊),加 500g 白砂糖,转小火,慢慢熬糖色,熬的时候要不断用锅铲搅,搅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别乱搅,熬到糖变成琥珀色,没有颗粒,就是熬好了 —— 别熬糊了,糊了发苦,整锅都废了。[*]炒泥:把调好的红薯泥倒进去,快速顺时针搅拌,让糖和红薯泥充分融合,搅拌的时候要用力,把盆底的糖和泥都翻上来,然后分 4 次加剩下的香油(每次 50g),加一次搅 3 分钟,炒 10-15 分钟,直到红薯泥变成柿红色,而且能堆成小山状,不流淌 —— 怎么判断炒好了?用锅铲挖一勺红薯泥,放在盘子里,不流淌,就是好了。[*]翻沙:最后改小火,用锅铲反复推压红薯泥,推压的时候要均匀,每个地方都推到,让红薯泥呈现 “翻沙” 状态,就是表面有细小的颗粒感,但不粗糙,这时候红薯泥就炒好了,不沾锅、不沾筷、不沾嘴,就是 “三不沾”。3. 摆盘:“先撒料,后淋油,保温又香”
[*]装盘:把炒好的红薯泥盛在深盘里,每盘盛 100g,别太多,太多腻。[*]撒料:先撒一层山楂丁(10g / 盘),解腻;再撒玫瑰片(5g / 盘)、青红丝(3g / 盘)、桂花糖(2g / 盘);最后撒熟白芝麻(5g / 盘),增香。淋油:表面淋一层薄香油(5g / 盘),既能保持温度,又能让红薯泥更亮,看起来有食欲 —— 蒋师傅说 “这叫‘油封顶’,老辈人都这么做,能锁住香味”。老婆第一次吃的时候,咬了一小口,烫得直呼气,还说 “太好吃了,就是有点烫”。
第三章:我踩过的坑,你们别再犯(每一个坑,都有老婆的陪伴)一、开封灌汤包的坑[*]和面水温错了:冬天我用了 30℃的水,面团揉不筋,擀皮的时候一拉就破,馅里的汤全流出来,老婆帮我擦案板,说 “下次咱用温度计测,别凭感觉”。后来我买了个小温度计,每次和面都测水温,再也没犯过这个错。[*]调馅打水太快:第一次调馅,我 5 分钟就加完了葱姜水,肉馅稀得像粥,根本包不了,只能倒掉,浪费了 500g 肉,我心疼得不行,老婆说 “没事,肉没了咱再买,下次咱慢慢加”。后来我每次加葱姜水,都定个闹钟,加一次等 2 分钟,再也没稀过。[*]蒸制没焖:有次我急着给老婆尝,关火后直接开盖,包子全塌了,像个小饼,我懊恼得很,老婆拿起一个包子,说 “挺香的,就是没汤,下次咱焖够时间”。现在我每次蒸包子,都在手机上设闹钟,焖够 1 分钟再开盖。二、开封四味烩菜的坑[*]羊骨没泡够:第一次泡了 1 小时,煮出来的汤有腥味,我想倒掉,老婆说 “咱加点白芷,再煮 10 分钟,说不定能去腥味”,结果加了白芷后,腥味真的少了,她笑着说 “你看,办法总比困难多”。后来我每次泡骨块,都定 2 小时的闹钟,再也没腥过。[*]食材一起煮:第一次图省事,把四味食材一起煮,牛肉丁没烂,黄花菜成了泥,老婆把黄花菜吃掉了,说 “挺好吃的,就是有点烂”,还帮我把牛肉丁挑出来,说 “下次咱分锅煮,我帮你看时间”。现在我煮食材,都用四个小锅,老婆帮我记时间,再也没煮烂过。[*]盐加太早:第一次熬汤时,一开始就加盐,汤很淡,香味出不来,老婆说 “咱下次晚点加盐,听张师傅的,关火前 30 分钟加”,后来我照做,汤鲜得很。三、开封羊双肠汤的坑[*]肠没洗干净:第一次洗肠,我揉了 2 分钟就冲了,煮出来有黏液,老婆没说难吃,还说 “下次咱多揉几分钟,像揉衣服一样”,后来我每次洗肠,都揉够 5 分钟,再也没黏液了。[*]血肠用开水煮:第一次用开水煮血肠,结果血肠变柴,嚼不动,老婆帮我吃掉了,说 “挺香的,就是有点嚼不动”,后来我用温度计测水温,80℃煮,血肠嫩得很。[*]羊腰煮太久:有次我接了个电话,忘了关火,羊腰煮了 10 分钟,嚼不动,我懊恼得很,老婆说 “没事,下次咱定个闹钟,煮 5 分钟就关火”,后来我每次煮羊腰,都设 5 分钟的闹钟,再也没老过。四、杞县炒红薯泥的坑[*]红薯切块蒸:第一次切块蒸,中间没熟,炒的时候全是颗粒,老婆帮我挑颗粒,说 “下次咱切片蒸,切薄点,熟得快”,后来我切片蒸,再也没颗粒了。[*]乱搅红薯泥:第一次炒的时候,我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红薯泥稀得像粥,炒了 25 分钟才成型,老婆帮我搅了 10 分钟,说 “下次咱只顺时针搅,我帮你一起搅”,现在我们一起搅,又快又好。糖熬糊了:第一次熬糖色,火开太大,糖变成黑色,发苦,我想倒掉,老婆说 “咱加点温水,再炒 5 分钟,说不定能好”,结果加了温水后,苦味少了一点,她笑着说 “你看,别轻易放弃”。后来我熬糖色,都用小火,再也没糊过。
第四章:她笑着说 “手机不用换了”,我却想给她最好的学会这 4 道菜的那天,我特意早下班,买了新鲜的猪后腿肉、羊骨、红薯,回家给老婆做了一顿开封菜。
我揉面的时候,她站在旁边帮我递纱布,说 “你揉面的样子,跟李师傅一样认真”,我笑着说 “那可不,为了给你做小笼包,我练了 20 天”。蒸包子的时候,她帮我看时间,说 “快到 6 分钟了,准备关火”,关火后,她还提醒我 “别忘了焖 1 分钟”,开盖的时候,包子个个饱满,没有塌的,她先给我夹了一个,说 “你先吃,我看看是不是那味儿”。
熬四味烩菜的汤时,她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帮我剥香菜,说 “这汤真香,比上次在开封喝的还香”,我把牛肉丁、丸子、面筋、黄花菜分别煨好,装在碗里,冲上乳白的羊汤,淋上羊油辣子,她喝了一口汤,眼睛亮了,说 “鲜得很,你太厉害了”。
炒红薯泥的时候,她帮我撒桂花糖,说 “这颜色真好看,像琥珀一样”,我提醒她 “小心烫,表面不冒热气,里面温度高”,她咬了一小口,烫得直呼气,还说 “太好吃了,比蒋师傅做的还好吃”。
最后端上羊双肠汤,她加了一勺羊油辣子,把烧饼掰碎泡在汤里,吃了一大碗,说 “以后不用去开封吃了,在家就能吃,省了不少钱,我那手机也不用换了,再用两年”。
我摸着她的头,说 “手机得换,咱现在在家吃,省的钱够买个新手机了”,她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裂屏的手机,说 “你看,还能用,我存了上次去开封的照片,你看”,她点开照片,手机卡得半天跳不出画面,进度条卡在 “99%”,她手指反复戳屏幕,像上次一样,嘴里念叨 “怎么又卡了”。
我看着她的样子,眼泪突然就下来了,我知道她不是舍不得手机,是舍不得我辛苦赚的钱。我拉着她的手,说 “明天咱就去买新手机,这钱该花,你跟着我,没享过什么福,我得让你用好的”。
那天晚上,她躺在我旁边,说 “其实我不是想吃小笼包,我是想让你多陪陪我,你去河南的 100 天,我每天都想你”,我抱着她,说 “以后我天天给你做,陪着你”。
现在我把这 4 道菜的配方全教给你们,你们照着做,做给家人吃,比外面馆子香,还省钱。要是做的时候有啥问题,评论区问我,我知无不言 —— 毕竟这不仅是我花 68000、跑 100 天学来的老手艺,更是我对老婆的心意,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最好的味道,是家人的陪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