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09:34

当定西宽粉遇上“山东智慧”:一场跨越千里的保鲜战

在甘肃定西,一碗热气腾腾的宽粉,是无数人舌尖上的乡愁。然而,这份传统美味却面临着一个行业痛点——如何在不使用脱氢乙酸钠等化学添加剂的情况下,实现长效保鲜?
2024年夏天,这个颇有难度的任务,在山东科技大市场的牵线下,迎来了一场由技术经理人、高校教授与装备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接力”。
2024年8月,定西市食品研究院的一则技术需求,出现在了山东科技大市场云创经纪人系统中。“宽粉中取代脱氢乙酸钠等添加剂”——需求简洁,背后却是整个行业的痛点。
定西宽粉作为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以爽滑筋道享誉市场,其保鲜工艺长期依赖脱氢乙酸钠等化学添加剂。而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禁止脱氢乙酸钠应用于淀粉制品中。寻找保鲜替代工艺,成为定西宽粉面临的首要问题。

“接到需求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到底是个别企业的难题,还是行业共性痛点?”山东科技大市场技术经理人李天安带着疑问,第二天就前往定西实地勘访。
短短数日,他走访了12家当地宽粉生产企业。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企业负责人纷纷倒苦水:“一方面,不用添加剂,保质期短,货走不远,市场打不开;另一方面,消费者现在都认‘零添加’,但我们技术上做不到,很被动。”
李天安意识到,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定西宽粉产业升级的生存问题。在当地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山东科技大市场最终与其中7家当地企业签署了《委托研发预采购协议》,将这一难题转为可投资的项目。
“这份协议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技术需求,更是市场订单。它让后续的研发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产业化,解决了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痛点。”李天安说。
需求明确了,订单有了,谁来接招?
李天安通过山东科技大市场的高校资源库,在食品防腐领域进行精准筛选。最终,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孙庆杰教授团队进入了视野。
孙庆杰教授团队深耕淀粉科学与粮食深加工领域,在淀粉类产品防腐、品质提升领域经验丰富,积累了大量专利、论文及技术成果,与“宽粉中取代脱氢乙酸钠等添加剂”需求高度契合。
“我们团队接到这个任务时,觉得既有挑战性,又很有意义。”孙庆杰教授团队成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秦洋说。很快,团队成员便和李天安一起奔赴定西。
在定西的宽粉生产线上,秦洋和团队成员看得仔细,问得详尽。从淀粉配比、熟化工艺到烘干温度、包装材料,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保鲜效果。
团队离开时,行李中多了些“特产”——十几家不同厂家、不同工艺生产的定西宽粉样本。“我们要把‘定西车间’搬回青岛实验室。”秦洋说。
为了让实验室生产线做出定西宽粉特有的爽滑筋道口感,团队投入十几万元,定制了定西宽粉生产线设备,用于模拟定西鲜湿宽粉的生产,并在相同条件下测试宽粉保质期、口感及韧性,确保技术适配当地产品特性。
“那段时间,实验室里天天飘着宽粉的香味,我们都快成‘宽粉品鉴专家’了。”秦洋说,通过一次次调整参数,历经近十个月的测试,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原料提前杀菌+宽粉制成后热杀菌”双重物理方式,鲜湿宽粉在维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保鲜期在5个月左右,并有望达到半年以上。

实验室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套技术变成稳定、可靠的工业化装备,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在食品机械领域有深厚积淀,且具备创新研发能力的伙伴。”李天安再次行动起来。这一次,他的目标锁定了青岛海科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深耕全流程智能化食品生产装备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当时,技术经理人和高校团队展示了实验室数据和技术构想,我们非常感兴趣。”青岛海科佳副董事长郑英干说,这不仅是一个新项目,更是扩充生产线、实现技术升级的机会。
在山东科技大市场的“撮合”下,一场高效的产学研合作迅速达成。孙庆杰教授团队成员提供核心工艺参数与技术原理,青岛海科佳的工程师们负责将其“翻译”成机械语言,定制出可实现该工艺的标准化装备。
这场跨越千里的科技协作,最终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技术突破:成功研发出定西宽粉零添加长效保质技术,在不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的情况下,使宽粉的保鲜时间提升了33%。
产业落地:首台套应用于宽粉生产的纯物理保鲜装备,将于2025年年底在青岛海科佳下线,并交付定西客户。这套装备不仅解决了保鲜难题,更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经济效益:预计该装备每年将为青岛海科佳带来新增销售额超1000万元。而对于定西宽粉产业而言,凭借“零添加”和长效保鲜的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李天安促成的这个案例,只是山东科技大市场运营以来,成功促成的上千个技术交易案例的一个缩影。
这个故事虽小,却清晰地折射出山东在“十四五”期间,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深刻变化。这其中,山东科技大市场作为全省科技要素资源的集聚平台和配置枢纽,功不可没。它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创新生态,让许多像李天安这样的技术经理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高校的“纸”变为了产业的“金”,让企业的“痛点”变成了创新的“起点”。
山东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更加紧密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四五”以来,山东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聂东磊 摄
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成立省委科技委并率先正式运行;每年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全面加强科技工作统筹谋划;省级创新发展资金连续保持高强度投入,2024年达到145.2亿元;围绕人工智能、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脑机接口等13个重点产业,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化运行;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量达到36家;全省建有省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328家,企业参与比例由40.9%提升至95%,重大平台与产业发展融合得越来越紧密。精准实施60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28个科技示范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累计发布“山东好成果”123项,例如,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全球运力最强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高强高模碳纤维材料打破国外垄断。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搭建“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以“科技增信”方式变企业“科技报表”为“财务报表”,现已进驻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金融机构165家,帮助3155家企业获得“无担保无抵押”融资164.71亿元,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扩大“拨投贷”联动、“先投后股”试点,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印发《关于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及中试装置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统筹各类资源,打造大型科研仪器网上商城;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工程,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30个特色化示范场景,推动200个新技术新产品首试首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制订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方案、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遴选22家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建成运营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山东科技大市场利用平台优势,突出“聚资源、搭平台、搞活动、优服务”功能,构建起了一个“资源汇聚-精准对接-金融赋能-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金融生态、开放生态、研发生态、文化生态等8个方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并制定《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等4个配套文件,全面营造“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持续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探索实施有组织科研、非共识项目筛选、“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为项目精准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持“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开发科技人才数据库,2024年以来开展人才交流活动72场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刘笑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定西宽粉遇上“山东智慧”:一场跨越千里的保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