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面翻车引热议,面馆1年关门4.6万家,餐饮真相正在被验证
大家好,厉叔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如今餐饮行业幕后的真相,为什么本该火爆的面食餐饮业会越来越冷淡。
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恰似生活的缩影,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面,能吃出几种人间百态?
河南人不爱讲这个道理,但身体很诚实,面条已经成了骨子里的偏好。从烩面到炝锅面,从焖面到捞面,哪怕只是街边挂面,也总能整出花样。
而那碗最近因为一桩纠纷火出圈的“续面”,也并非新鲜事儿,至少在许平路一带,很多人从小吃到大,觉得那就是碳水的本命,面条压在杠子上,羊汤煮得滚烫,辣子红油一浇,再撒把葱花,剥几瓣蒜,谁看谁动心。
可就是这么一碗朴实无华的面,竟然被搞成了一出闹剧。
开端是一个面馆老板,他原打算拍段子涨涨流量,结果把自己送上了热搜。故事里头七个人来吃饭,点了一碗面,“续”了三次,被老板说成是白吃白喝。
可真相却是,人家付了140元,只是一个男孩续面第二次时,被店员骂得哭了。事后顾客给了差评,老板反手拍视频开骂,想来一波“顾客蹭吃蹭喝”的热议,引起网友站队,没想到玩脱了。
饭店门口一度被围得水泄不通,舆论哗然,微博、短视频平台、直播间全都炸开了锅。无辜品牌“七匹狼”也未能幸免的被拖下水,被老板用来影射顾客,这种行为瞬间引发网友关注,招来一片群嘲之声,签了和解协议不履行,又跳出来添油加醋,哪怕店关了门,道歉了,人们也不买账了。
回头想想,这其实是件简单的小事,一碗面,续不续,不过是几口碳水。大部分饭馆都有大小碗、荤素区别。成年人大碗就能吃饱,农村或县城的分量更大,哪怕不给续,也没人因此吵闹。问题根本不在“续不续”,而在你愿不愿意把顾客当人看。
这个老板不是第一次玩这套,他的面馆以前就爱借“训人”“不惯毛病”博眼球,这次以为又能拿下流量,没想到翻车了。明明是顾客正当消费,偏要往“贪便宜”上引,还甩锅品牌,还阴阳怪气,最后连协议都不认账。这种做法,跟面本身没半毛钱关系。
真要说什么是正常的面馆,小馆不大,干净整洁,老板招呼人热情。还主动劝少点菜,说分量大别浪费。没有拍视频,没有团购价格战,也没有刷屏炒作,生意照样红火,这种氛围,才是做面生意该有的样子。
面是在餐饮市场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它出现的频率高,价格便宜,复购性强,是很多小饭馆的根本,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国人最爱的是碳水包裹着油脂类的视频,例如肉夹馍,其次是纯碳水类,面条就在这其中。
但是,面条和米饭却大不相同,因为外卖搞不定,米饭快餐打包并不怎么影响口感,但是面条却不一样,等面条送到时,已经坨成一块面疙瘩了,口感全无,尤其是汤面,软的像是泡了水的棉花糖,即便有汤面分离的包装法,口感也大打折扣。
所以开面馆的,很难靠外卖做大,更别提像连锁店那样集中化运作,截至2024年5月,全国面馆数量约达65万家。然而,在这庞大的数量背后,真正达成连锁化经营的面馆占比不逾两成,发展现状仍待突破。
这种情况下,面馆就分成了两个方面,一边是走资本路线的网红面馆,开在商圈、写字楼,走标准化模式,一边是守在街边的夫妻小店,靠着收益和熟客勉强生存下来,两种方式互相挤压,却也互不相容。
资本形式的面馆兴起在2021年前后,各种融资热潮让“捞面”“拌面”的品牌估值动辄十亿起步,什么“和府捞面”“午夜捞面”“遇见小面”,表面上门店装修光鲜亮丽,其实就是调料包和冬料一煮,定价高达二三十元,有些品牌甚至在商场里卖的比火锅还要贵。
消费者精打细算,谁还不清楚这碗面里的水分?2023年数据显示,这类品牌在购物中心的开关店比是0.69,关的也不少。
相比之下,另一边的夫妻店,靠的是口碑和情分,分量实在,价格优惠,食材扎实,缺点就是这种店太依赖熟客了,哪怕是被新店抢了生意又或者是稍微出现一点纰漏,都有可能导致复购率全面崩盘。
前几年还突然窜出了一阵“怼顾客”风潮,广东有家煲仔饭,郑州有家烧烤摊还有成都的不准拍照、不允许加料的面馆,都靠着这股歪风出圈获得了一时的风光,但是顾客消费时越来越精明了,哪有自己花钱买气受的道理?面食本就是高度同质化的普通食材,没有人能端着架子卖面卖一辈子。
外部环境越来越紧绷,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线上餐饮收入增速下滑了3.6个百分点。之所以下滑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到地方宴请变形所限制,另一本分是平台之间恶性竞争的价格战,生意本就难做,竞争越来越激烈。
看回那碗“续面”,十三块钱的定价,团购甚至不到十块,和胖东来十八元一碗的羊肉烩面放在一起,价格差不多,待遇天差地别。有人会为服务掏更多的钱,也有人愿意为被尊重多走几步路。不在乎那几口面,而在乎在这饭桌上有没有人当你是人。
厉叔认为,若是想要将餐饮行业做好,首当其冲的就是真诚,再者就是味道和质量,你们觉着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