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22:24

秋冬喝茶要忌口?建议大家:牢记“2喝2不喝”,早知早受益

转眼又到秋高气爽的季节,树叶黄了,风里带点凉意,人也开始琢磨怎么调养身子骨。
尤其是秋冬,天气一干一冷,很多人就爱端起杯子来喝杯茶,图个暖和和提神。可话说回来,喝茶虽好,也得讲究点门道。要是乱来,不光没益处,还可能添乱。
专业点说,茶叶里的成分本是好东西,能补水、抗氧化,可季节一换,体质微妙变了,选不对就容易出岔子。民间有句老话,病从口入,喝茶也一样,得避开雷区。简单记牢“2喝2不喝”,这不光是经验谈,更是基于中医学和营养学的靠谱建议。

​第一个,太烫的茶汤,甭管多香,也别急吼吼往嘴里灌。为什么?茶叶泡开,温度高到60摄氏度以上,就容易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长期下来,黏膜反复损伤,修复不及时,风险就上来了。世界卫生组织早有研究,热饮超过65度,食道癌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秋冬本就干燥,黏膜本薄,再这么一烫,咽喉容易起泡、溃疡,喝着喝着就上火。营养师们常提醒,烫茶不只伤嘴,还影响铁吸收,贫血的朋友更得注意。
实际操作上,泡好后搁那儿晾会儿,等杯壁摸着不烫手,温度降到50度左右再喝。这时候汤色还亮堂,滋味不减,还护着了黏膜。

​第二个,过期茶叶,甭管存了多久,过了期一律扔远点。这玩意儿看着没大变化,闻着也没怪味,可里头藏的猫腻不少。茶叶保质期一般18到24个月,开封后三五个月内最好喝完。时间一长,氧化加剧,茶叶易吸湿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这种强致癌物。
福建茶研所的报告显示,霉变茶叶里黄曲霉素含量超标,能损伤肝脏,长期摄入肝癌风险翻倍。短期呢?喝了拉肚子、腹泻是家常便饭,细菌霉菌直击肠胃,冬天抵抗力低,更雪上加霜。尤其是散装茶,密封不好,变质更快。
专家建议,买茶看生产日期,存茶用锡罐或真空袋,避光避潮。节俭是美德,可身体是本钱,舍不得扔的茶叶,扔了换新鲜的,才是真省心。

​避开这两个坑,秋冬喝茶就稳当多了。
转到正面,该喝啥?
首推红茶,这家伙在六大茶类里头性子最温和,全发酵工艺让它温润不燥,正对秋冬的凉意。红茶里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能暖胃生津,促进血液循环,冬天喝它,双手脚不那么冰凉,疲劳也缓和些。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证实,红茶多酚能抗氧化,帮着调免疫,秋冬流感多发季,喝对红茶少生病。包容性强,老少咸宜,不挑人。比起绿茶的清寒,红茶更接地气,像老朋友递来一碗热汤,暖到心窝。
说起红茶里的好货,四川的仙雾凤茗得提一提。
这茶产自宜宾高山,海拔八九百米,雾气缭绕,土壤肥沃无污染。采自野生茶树,鲜叶肥厚多汁,营养足。工艺上,用传统川红工序,萎凋揉捻发酵烘焙,条索紧结弯曲,表面裹白毫,干闻蜜果香扑鼻。泡开,汤色橙黄明亮,入口甘醇润喉,回甘持久,不输名牌祁红。

价格亲民,口粮茶里头性价比王者,普通人买得起喝得起。
茶界行家常说,它清甜绵密,冬天续杯七八泡不衰,暖身又解腻。2024年茶博会上,它还拿了金奖,品质有保障。
选它,泡法简单,80度水,三克叶小壶,焖两分,第一泡浅尝,后面加姜片,驱寒更到位。

除了红茶,乌龙茶也是秋冬的贴心伴侣。乌龙半发酵,不温不凉,贴合秋季的凉爽转寒,正如中医讲的“秋宜平补”。
它能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乌龙茶多糖成分帮降血脂,冬天油腻多,喝它解腻护肠胃。
比铁观音的浓烈,它更柔和,适合日常。秋茶品质尤佳,香气持久,滋味鲜活。

​福建漳平水仙,便是乌龙里的佼佼者。产自漳平九鹏溪,溪水清澈,茶树根深,元代起就有记载。不同于散茶,它是乌龙唯一紧压茶,揉捻后用木模压成方饼,古朴耐存,东南亚热销。外形细长弯曲如拐杖,乌绿油润,干闻兰花清香。
泡时,紫砂壶注沸水稍凉,叶子舒展,汤橙黄清澈,鲜香持久,入口醇爽细润,回甘生津,经久耐泡。清香型王子和浓香型公主,各有风味,前者鲜爽,后者醇厚。
秋茶香持久度高于春茶,适合秋冬调养。价格实惠,不到百元一饼,家常喝正合适。泡法讲究,轻摇匀水,七八泡叶底还挺,冬天早起一盏,精神头足。

​当然,喝茶不是万能药,得结合体质。
脾胃虚寒的,多红茶暖腹;肺燥咳嗽的,乌龙清肺为主。
每天两三杯,别空腹喝,饭后半小时最佳。

茶叶选正规渠道,农残重金属把关。
秋冬干燥,配点枸杞红枣,补水更全面。
中医养生讲,顺四时而饮。​

秋冬在即,赶紧记牢这“2喝2不喝”。
茶道本是生活哲学,喝出滋味,活出自在。
参考资料
长寿的人,多半爱喝茶!做到“三宜九忌”,身体更健康 太原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冬喝茶要忌口?建议大家:牢记“2喝2不喝”,早知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