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武汉的干拌!信阳热干面加汤,还藏着北宋荆芥
国庆中秋一放假,信阳的早餐铺直接被返乡人挤爆了。尤其是盆景园早市和景区早餐街,别的档口还能慢慢排队,就热干面那儿,队伍能绕摊位转半圈,信阳人回了家,头件事好像就是奔着这碗面去。
说起来也有意思,信阳挨着武汉,早餐也以热干面为主,但跟武汉的比差得挺多。
武汉热干面是干拌的,信阳的却带汤,这几乎是所有外地人吃后的第一印象,也是信阳人在外头一回来,就能“唤醒信阳胃”的关键。
我见过不少信阳人,平时在家能睡到大中午,一返乡,再懒都要挣扎着早起,就为这碗面。
走的时候更逗,总会塞几包半成品热干面在行李箱里,生怕回了工作的城市吃不着。
那口汤不是随便加的,藏着信阳菜的老传统信阳热干面的汤其实没多少,刚够把每根面条都润透裹上味就行。
吃完碗底没剩啥汤,就一点汁水混着榨菜粒、香菜末,有人就好这口碗底的浓味。
所以这面得赶紧吃,不然汤被面吸完,就真成“干干面”了。
本来想说说这汤多复杂,后来发现其实每家店都不一样,大多是自己熬的骨汤,浓淡全看老板的手艺。
不过你可别觉得这汤多了就腻,恰恰是这一点点汤,让信阳热干面和武汉的比起来,完全是另个味儿。
武汉热干面是20世纪30年代蔡明伟弄出来的,讲究的是香油和稠乎乎的芝麻酱,拌着吃,一点汤都没有,吃多了容易噎。
信阳加这口汤,面里的味道一下就活了,不那么干巴,还有了层次。
而且有汤就能加配菜,绿豆芽脆生生的,千张吸满了汤,嚼着特香,再搁点调料,一碗面色香味就全了。
我觉得信阳人对这口汤的执着,其实就是不想让味道太单调。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喝汤,信阳刚好在南北分界线上,淮河从这儿过,饮食也混着南北的习惯。
这口汤把两边的喜好都兼顾了,既不让面坨了,又能中和芝麻酱的厚味,挺聪明的创新。
国庆的时候我问过几个排队的食客,大家都觉得没这汤,信阳热干面就没那股子“润劲儿”了。
信阳热干面也放麻酱,但会调稀点,量也不多。
小菜跟武汉的差不多,榨菜粒、酸豆角、香菜这些都有,不一样的是夏天会加荆芥。
这东西被信阳人叫“灵魂配菜”,叶子跟薄荷差不多大,吃着辛香清爽,不少信阳人家里花盆里都种着。
说起荆芥,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加的,北宋的时候汴梁就有人吃了,《东京梦华录》里提过“广芥瓜儿”,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荆芥,算下来河南人吃荆芥都超千年了,还被调侃是“河南人的猫薄荷”。
不过荆芥这东西挺挑人的,爱吃的觉得香,不爱吃的闻着就排斥。
所以夏天的热干面摊,老板都会问一句“要不要荆芥”,叶子不切碎,直接搁面里,那口汤刚好能把荆芥的香味融进去,绝配。
其实不光热干面,信阳菜都特重汤,闷罐肉、固始鹅块、南湾鱼头汤,还有街上大排档的炖锅,全是把食材炖在汤里,鲜得很。
固始鹅块还是河南的非遗,熬汤的手艺跟热干面汤的逻辑一样,都是讲究汤鲜入味。
我觉得这不是巧合,古代信阳是淮河的码头,来往的商人多,需要高热量的吃食,汤既能补水分又能补营养,还容易保存,这习惯就这么传下来了。
柳祺的热干面记忆:厂子没了,但那碗骨汤的香还在北京的柳祺是信阳人,她总说自己最想念的,是小时候厂子里篮球场上那对夫妇卖的热干面。
每天早上,那对夫妇推着摊来,一个煮面,一个熬骨汤,汤熬得奶白奶白的,面烫好捞出来,加完调料就舀一勺汤浇上去,香得能飘半条街。
来吃的都是厂里的同事,有的坐着聊,没座位的就端着碗站着或蹲着,吃完了各自上班,去办公室的、去实验室的、去锅炉房的,特热闹。
柳祺说那时候暑假,她每天都小跑着去买面,要是没端稳撒了汤,能心疼半天。
老板阿姨知道她怕面坨,总会多给她舀一勺汤。
一家人围在院子里吃早餐,是她记忆里最轻松的时刻。
本来以为日子会一直这么过,结果后来厂子破产拆了,人也散了,那碗热干面就找不着了。
多年后柳祺在超市碰见那对夫妇,俩人看着特轻松,正慢悠悠逛着呢。
柳祺妈妈说,夫妇俩靠卖热干面把几个孩子都供出来了,现在不用再辛苦出摊,偶尔还跟着孩子去别的城市住。
阿姨认出柳祺,笑着问“还想吃姨做的热干面不”。
柳祺后来也在信阳吃过不少加骨汤的热干面,可就是吃不出当年的味儿——不是汤的问题,是少了当年厂里人边吃边聊天的热闹劲儿,还有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快乐。
信阳这地方挺特别的,既是河南高考的“扛把子”,也是劳务输出大市,一到假期,学生和务工的人都往回赶,去年国庆信阳火车站就送了80多万人次,大半是返乡的。
晚上浉河的灯光栈道上全是人,河边的餐馆停满了车,早上的热干面铺更忙,老板舀汤的速度都快了不少,一年见几次的“面友”又能凑一块儿聊天了。
现在信阳人走的时候,都会带几包半成品热干面。
今年中秋国庆前,有电商平台说这半成品卖得比去年多了不少,大多发往广东、北京这些信阳人多的地方。
这半成品带的不是面,是想在家随时能尝到的那口汤的味道,是乡愁的“替代品”。
信阳现在有1.2万多家早餐铺,快一半都卖热干面,这面早就不是简单的早餐了,是信阳人的情感纽带。
其实信阳热干面的汤,看着简单,里面装的全是信阳的事儿。
有南北饮食混在一起的巧劲儿,有老信阳人吃饭的讲究,还有在外的人想家的心思。
它不是武汉热干面的“仿品”,是信阳人按自己的口味改出来的,是“拒绝单一味道”的坚持。
以后要是去信阳,别光看鸡公山、南湾湖,早起去吃碗热干面,尝尝那口汤,就知道为啥信阳人对它这么执着了——那口汤里,熬的是信阳的烟火气,藏的是信阳人的乡愁。
页:
[1]